
「對此世他世,均無有欲望,無欲而解脫,是謂婆羅門。」
———《法句經》
這是稱讚「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的偈頌,顯示出佛陀對舍利弗尊者的威信與聲望給予很高的評價。舍利弗尊者有次在安居結束後,出門到外地去,當時他拜託年輕的比丘們,如果有信徒供養袈裟,記得要幫他留下一件。然而這句話卻被人誤解,舍利弗尊者被印上了「執著供養品、膚淺的修行人」之烙印。
佛陀得知此事後,相信舍利弗不是那種人,於是召集大眾,並詢問舍利弗為何要求年輕比丘幫他留一件袈裟。舍利弗輕聲細語且信念堅定地稟告佛陀:「在深山裡獨自精進修行的同伴袈裟太過破舊,抵擋不住風寒,所以我才會如此囑託。」聽完舍利弗的解釋,大眾這才為懷疑他而感到慚愧,但舍利弗反倒自責起來,認為是自己沒有注意言行,才給大眾添麻煩。
根據記載,舍利弗尊者還有不少事蹟。話說有天,舍利弗尊者艱辛勞作後,在經過精舍走廊時,發現一碗看似可口的油炸食物,正巧那時飢腸轆轆,便把食物吃個精光。可是,之前將油炸食物盛在碗裡的年輕比丘卻四處傳話,說舍利弗心存貪欲、貪著食物。佛陀聽聞後,指示大眾弄清事情真相。
舍利弗為自己隨便享用他人的飲食而深深懺悔,他還自責道:「誰不吃好吃的食物呢?」從此終生不食可口的油炸食物,以此來控制自己對味道的貪欲。不埋怨他人,時時自我振作、約束自身,這便是舍利弗的修行態度,佛陀因此稱讚他像大地一般默默無言,不受一切動搖,是一位「不動」的聖者。
從前中國有個無著文喜禪師,他帶著想親見文殊菩薩的誓願前往五台山參訪,途中遇見一名童子。童子說了一首偈頌:「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心內無瞋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從此,無著禪師便收攝向外尋求文殊菩薩的心,通過觀照自身來深入修行。
在佛陀的教誨中,就連對真理的執著│「法執」也不被允許,其他雜亂繁多、應該掃除一空的瑣碎欲望就更不在話下了。如《金剛經》所說,渡河後就應拋下木筏而去,我們應透過舍利弗尊者的故事,學會做一個不執著於任何事物的人,早日放下那些無益的欲望,過超然灑脫的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