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塑六輕為史上開發面積最大、金額最高的開發案,環保署召集學者專家首度進行六輕十年總體檢。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表示,評鑑發現六輕造成的空氣汙染,與當初預估有落差,將作為六輕五期環評的重要參考依據。
六輕大火燒出社會關注,在監察院要求下,環保署邀集二十位學者專家,針對六輕營運十多年來的經濟、環境、社會、文化、健康風險等,展開為期四個月評鑑,這也是環保署首度針對超大型開發案,進行環評評估結果與實際狀況比較。
昨天在六輕計畫總評鑑研討會中發表的六輕進入雲林縣後帶來的整體經濟貢獻、產業結構變化及地方回饋措施,沈世宏指出,六輕營運已逾十年,當初環評考量,工程衝擊環境可接受的範圍,已經出現時空變遷的問題;最大的差異就在空氣汙染和健康效益的評估,空氣汙染採用模式推估與實地檢測會有相當大的出入;至於健康效益攸關民眾最關心的罹癌率,應以一致的方法論來考量,才能得出有共識的數據解釋。
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顧洋指出,環評法的追蹤監督機制,不足以因應六輕這種大型開發案。如今民眾關切的溫室氣體、白海豚、健康風險等議題,在二十年前並未納入六輕環評,所以才會造成環評預估結果與實際情形的差異。
另外,台灣綜合研究院調查發現,六輕設廠後,空汙造成魚塭水質缺引、水質酸化影響貝類生長,雲林沿海文蛤、蚵等生長期延長四個月到半年。
至於六輕營運十年稅收對雲林經濟的貢獻,研究報告指出,六輕繳納稅款在營業稅、貨物稅、營所稅等中央稅賦為九成,僅一成為中央統籌分配款。雲林縣代表則指出,剩下的那一成還要由全國各縣市分享,而縣市政府與鄉鎮公所歲入的地價稅與房屋稅僅占六輕繳稅總額的百分之一點六。
統計資料雖顯示,六輕對麥寮鄉公所財政貢獻,由民國八十八年的百分八增為九十七年的百分之七十一,但雲林縣代表指出,六輕對雲林縣整體的歲入貢獻,九十七年僅百分之一點九二,扣除水資源、空氣汙染等外部成本,根本無法帶動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