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的家方和小班的騰騰是表兄弟,平常一個住彰化,一個住台北。雖然兩個孩子每隔一、兩個月,才能因為騰騰媽媽回娘家而見一次面,但他們的感情卻非常好,經常一見面就玩得難分難捨,也常各自在家,透過電話,搶著說自己想要分享的事情。每次騰騰媽媽要回台北了,孩子們就開始上演一場分離戲碼,要嘛家方表哥哭著捨不得弟弟離開,要嘛弟弟哭著不想回台北。
有一次,趁著周休二日,家方全家到台北來找騰騰玩,騰騰家有很多玩具可以玩,下午騰騰媽媽又帶孩子們去看恐龍展、爬蟲類展、還去公園餵魚,晚上睡覺又有好聽的故事可以聽。隔天,騰騰爸爸更開車帶大家去海洋世界看表演,沒想到,離開海洋世界的時候,家方表哥知道行程差不多該結束了,就開始哭著不想回去了
;即使傍晚到遊樂場玩的時候,還是一直紅著眼睛,央求媽媽不要回去,說是自己好喜歡跟弟弟玩。可是,當騰騰媽媽問他要不要乾脆留下來時,家方卻又有很多的遲疑……。
根據心理學家長期觀察兒童的研究發現,「友誼」關係早在兩歲以前就奠定了基礎。賽爾門(Selman)將這階段孩子的友伴關係稱為第一階段「分化期」,友誼即是「短暫的玩伴關係」,大多發生在幼稚園、鄰居或經常一起玩的同儕上面。然而,以往對友誼的研究,大多針對幼兒的交友技巧、發展上的行為或特性方面,鮮少有人提及小小孩與夥伴之間的分離焦慮。仔細觀察孩子們互動的情形,我們實在不能忽略孩子們對於同儕、夥伴或手足之間的情感需求。
和公司裡的同仁聊天時,就曾聽好幾個媽媽說過自己孩子與人互動的有趣情形。例如:才小班的孩子,下課時就會在學校大門口和好朋友「十八相送」,兩人講了十幾次的再見,都還遲遲不肯真的離開;有中班的孩子為了不想和好朋友分開,哭著拜託媽媽不要讓他轉學;有大班的孩子跟同學約好,放假日要一起到學校玩;還有小學的孩子因為想和好朋友在一起,所以接下了自己討厭的掃廁所工作……。
孩子對於情感的需求很直接、很真誠。通常,小小孩會用哭、發脾氣或搞自閉,來表達朋友將要離開的不安心情;有時,他們甚至認為,是因為自己不乖或做錯事情,所以好朋友才會被媽媽帶走。因此,當孩子面臨與同儕、伙伴間的分離焦慮時,父母應該給予擁抱,並說明朋友是因為時間太晚了,或者有事所以必須先離開,也可以約定下次再見面的時間,或者告訴孩子:「你如果不回去,家裡的阿公阿媽或者學校的同學也會很想念你。」,如此,將孩子的負面失望情緒轉換成正向的思考或期待。
有的人會說,反正孩子小,忘得很快,哭一下子就好了,不要太大驚小怪;但別忘了,人際互動是孩子終其一生都必須學習的功課,若能幫助孩子面對好自己的分離焦慮,孩子就更能培養勇敢、樂觀與自信的人生態度。這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