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一百年間,德法兩國寫就了一部令人扼腕的血腥歷史,如今雙雙回首,能從往事裏汲取些什麼?
同是歷史教科書,德法兩國卻書寫出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篇章。
七月十日,一部德法聯手為兩國高中生編寫的歷史教科書在薩爾布呂肯面世,該書涵蓋了自二戰結束至今的歷史。
一九四○年艾菲爾鐵塔前,希特勒目光陰鬱;一九八四年柯爾同密特朗熱情握手。兩幅排列在一起的圖片恰似歷史的正反兩極,而教科書如同一面鏡子映射著它們。不過,一本所謂成功的歷史書,是不能僅僅執著雙邊夥伴關係的。這一點書名早已透露—歷史:一九四五年後的歐洲與世界。
隨手翻翻,第一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中插印的大幅彩圖赫然在目。不過圖上不是歐洲畫面,而是一九四五年被美國用原子彈夷為平地的日本廣島,以及數周後聯合國的成立典禮。
借助不同視角洞察歷史,從而認知豐富多樣的世界圖景,這個點子史無前例。在此之前,世上還從沒出現過由兩國人民合寫的教科書。這得歸功於德法青年議會。
二○○三年值德法締結愛麗舍宮條約四十周年之際,青年議會提出,為了避免兩國可能的誤解,應編寫一本「內容一致的歷史教科書」。創意一出,即獲官方回應,政府幫助建立專家組,進行了責任分配,於焉誕生了這一部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