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事×未來是」的策展團體是「自燃舊式」。創作精神是將舊有的產品進一步發想,以未來的設計手法展現出來。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件物品使用久了、舊了,很容易就被人類所丟棄。而現在全球都在講究環保及能源的再利用。因此,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而能延續舊有事物的生命,這是設計師們所重視的。賦予舊事物以嶄新的面貌呈現於世人眼前,這是設計們所關懷所發想的。
過去是燈未來還是燈
設計:王之亞
尺寸:75x210x210
材質:ps
設計理念:
一個以延續「光」的生命為出發點的燈,也是讓人在關燈後離開前感到安心的設計。
燈具加上夜光的成分,在關燈的同時開啟了另一盞燈,用自身的能量,延續未來的生命。 
破鏡重圓
設計:王啟翰
尺寸:1750x500x400
材質:玻璃、木頭、塑膠、金屬
設計理念:
站在鏡子前,細心的打理所有細節,就算是照不到身後,也都難不倒你,因為你是今天的主角,出門前,擺個完美的姿勢,沒錯,你已經處於最佳狀態,今天依舊是美麗的一天。
有時候,你需要的是完美的連身鏡,有時候,你需要的是貼心的小鏡,利用鏡子本身的材料,加上一道貼心的裁切線,沒有多餘的附屬品,原來,生活也可以這麼簡單。
Vase-transfigurer
設計:王仲萱
尺寸:80x300
材質:軟橡膠
設計理念:
生活中總有喝過的飲料瓶、酒瓶,這些瓶瓶罐罐在我們使用完內容物之後呢?易碎的玻璃瓶不小心弄破了之後,並不會結束它的生命。
浮石皂盤

設計:林洋安
尺寸:120x81x44
材質:天然浮石、手工皂
設計理念:
河床不斷的沖積及溪流的滾動,到最後就是愈來愈渾圓的石頭。引述著這樣的邏輯,發現肥皂也是如此的細膩變化,不管一開始什麼形狀,到最後也是愈來愈像石頭一樣疊在新的肥皂上。
目前市售的浮石(磨腳石│去角質等清潔使用)已可進行工業量產製造,針對「was , will be」,設計師企圖利用浮石的斑紋,回復過去該有的石頭樣貌,提供了另一個反向思考,不僅多了磨腳去角質的功能,更整合了肥皂盤的需求,另外,肥皂跟浮石產生了新的邂逅,產生了像是石頭相互堆疊般的有趣畫面,為其設計動機與意義。
肥皂船屋

設計:王景慧
尺寸:95x70x40
材質:Plastic or Soap
設計理念:
肥皂與皂台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肥皂使用之後皂水會殘留在皂台上,且小塊肥皂會與新肥皂結合來延續生命。
新皂台設計直接採用肥皂材質,肥皂至於上方溶解的皂水會與皂台結合,當肥皂變小塊之後可以與皂台直接結合,再拿新的皂台出來使用。
一種循環式的肥皂與皂台關係,每次都會有新的肥皂與皂台可以使用。
磚角
設計:黃新雅
尺寸:600x300x600
材質:泥土、紙、稻殼
設計理念:
舊有的農家時代,土壤,是人們最親近的接觸,賴以生存的資源。我們不只在土地上行走、耕作;更在土地上生活。土壤參雜著稻殼,就可以塑造成遮風擋雨的家園。
磚角,將夯土技術重新運用在生活之中。泥土混雜稻殼壓製成一塊塊的磚角,是花器也是培育土,增加磚角就可以增加植物生長範圍。可任意堆疊擺放,不需要另外的容器,植物長大之後,移植或換盆也不用浪費原有的容器,直接將磚角放進新土中。
磚角可以是單純的植栽,同時也是大地的分身。將磚角埋進土壤中,植栽又重回大地的懷抱。更加彈性的轉化盆栽與自然的分野,我與自然之間,也少了一點人工牆。
人們已經無法滿足於夯土牆建造的單純小屋,雖然簡陋卻合乎自然。我們不能繼續住在夯土牆搭建的房屋,但是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技術,轉化成不同的物品,保留真正對自然好的生活方式。
紙簍垃圾桶燈
設計:王翊軒
尺寸:200x200x400
材質:紙、塑膠
設計理念:
紙類的生命,從紙張過去的一般使用,至未來將傳統模式中的解放,被賦予的不再是單項的功能。
紙材包裝材亦是產品的一部分,包裝在作於商品資訊的提供、銷售、包覆,識別的生命結束後,轉為融入燈飾產品本身,作為造型與結構的一部分,在照明功能之餘,亦能收集廢棄紙張作為紙簍垃圾桶,藉由光線及廢棄紙張散焦特性的融合,豐富了照明氣氛。
整個設計純粹而單一的貫穿以紙為中心的思想,賦予紙類回收前,所有生命的轉換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