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89}斷惡執著 是名真修行

文/本覺法師 圖/李鎬信  |2010.10.14
855觀看次
字級



「棄除惡業者,是名婆羅門。行為清淨者,則稱為沙門。自除垢穢者,是名出家人。」———《法句經》

《法句經》由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首偈頌組成,以多元化的主題進行教誨。最後的第二十五品與第二十六品,是佛陀為來自不同階級、出家並步上修行道路的人們,講解修行人真正態度。

《經集》第一百三十六首偈頌:「不是由於出身,成為無種姓者,不是由於出身,成為婆羅門,而是由於業,成為無種姓者;由於業,成為婆羅門。」佛陀旨在教導人們:一個人若行為高貴,則他本身亦會變得高貴,若其行為卑劣,則不管身份如何高貴,也只不過是個卑賤之人。

這和第三百九十三首偈頌所說的「不因髻髮與種族,亦非生為婆羅門。誰知真實及達摩,彼為幸福婆羅門。」意義相同。

以上偈頌據說是佛陀為一名婆羅門所說。當時,婆羅門在森林裡獨自修苦行,他認為自己也和佛陀的弟子們一樣嚴格修行,因此亦可稱為「比丘」。佛陀指出,如來的弟子之所以稱為「比丘」,是因他們已完全擺脫世間一切惡行,且不受世間慾望所動搖而保持內心寂靜。

進一步說,他們已經完全剔除了對自己的執著與內心的混濁,因此才稱為出家、實踐「無所有」的比丘。因此,佛陀宣說這首偈頌旨在教導眾人,自詡為修行者的人們,至少應該完全去除邪惡的因素,成為不被動搖的寂靜內心之主人,擺脫占有的慾望與執著,清淨地洗脫一切污穢,這種人才有資格稱作離開世俗家庭之出家修行人—比丘。

釋迦牟尼是位早就體悟權力與財務虛妄性的聖人。近三千年來,仰慕他而離開家庭、踏上追尋真理道路的人們未曾間斷。這些修行人以「空掉一切」為最高的價值觀。因為自己一無所有,所以他們的內心總是能保持寂靜、擺脫一切汙穢。

現實中,即便是在宗教世界裡也得有錢財、權勢,但佛教一直挑戰這種價值觀。佛教的第一步便是「乞食」,且不與任何權力妥協。

佛教始終一貫地教導人們要體悟存在的空性、要拋棄占有的一切。我們應遵循佛陀的教誨,重新認識「擺脫一切」的價值觀並付諸實踐,成為真正的修行人,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散發芳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