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福報‧副刊》介紹偏鄉數位落差的現況,說說各界一起努力填補資訊鴻溝的努力、創意與動人故事。轉眼間,就要和讀者告別了,正值此時,卻傳出明年度各鄉鎮數位機會中心要大幅裁編的消息,究竟這些位於偏鄉的機會點能夠繼續夢想起飛?還是中途折翼?恐怕值得社會大眾一同關心。
一個值得觀察的面向,就是經過社區組織融入數位科技,由大學提供教育訓練課程,引進各界的輔導資源,三年來是否真的讓鄉鎮注意到活絡地方產業、推廣電子商務以及推動社區觀光?是否能夠找出為社區帶來收益的經營模式?最終建構一個財務健全,能夠自給自足的數位機會中心?
以花蓮市的碧雲莊社區為例,連續三年獲選為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的進階社區、九十七年榮獲內政部全國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全國優等獎、九十七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社區類國家永續發展獎等。這個穩健的社區發展協會能夠聚集社區志工的力量,以創意與社區認同感,打造了完善的社區活動中心、圖書館與數位機會中心,社區不但有能力爭取資源擴充電腦教室的設備,現任理事長張榮錦更熱衷於資訊教育。因此,不但教育了社區民眾,甚至可以擴大服務範圍到吉安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民眾。
類似能夠穩健飛行的還有鳳林鎮。鎮民與鎮公所都很珍惜這個位於圖書館樓上的電腦教室,從兩年前開始,就多方爭取計畫,引進更多專職的人力,豐富社區發展的動能。前年社區通過勞委會的多元就業方案,可以聘僱四位專職人員,去年更增加到十一位,不但可以協助原本DOC的教育訓練課程,更發展染布工房,代銷地方手工藝品與特產,讓遊客更願意從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來到鳳林小鎮流連,沉浸在客家文化中。
不過有多數的社區原本就地處偏鄉,沒有觀光資源,更遑論手工藝與地方農特產,想藉由數位科技協助社區協會拓展財源,真是先天不足,徒呼負負。
更為艱難的是,對許多鄉鎮或是中小學而言,太習慣依賴政府資源,當初爭取數位機會中心設立,可以獲得補助電腦教室和一批新電腦,如果三、年後電腦設備老舊了,就結束這個工作,再去經營其他政府部門委辦的案件,轉換跑道到農村再生、生態保育或是社會福利的工作。換言之,如果多數經營數位機會中心的社區或學校沒有把「營利」當成目標,談永續經營就顯得太虛無飄渺。
想要藉由導入數位科技與教育訓練,讓偏鄉跳躍過農業社會,跨過工業社會,直接進入網路主宰的第三波世界,這是未來學家過度樂觀的期待。畢竟要讓社區發展出改變自身的力量,進而迎向數位時代,需要學習數位技能,需要思索與觀察在地的實際問題,需要花時間辯證與尋找出適合的資訊多元運用模式,不可能一蹴可及。
在政府預算不足的情況下,許許多多原本充滿機會的偏鄉,才剛起飛,就被迫降落,確實讓人憂心忡忡。希望有更多企業或是民間力量能夠認養與支持DOC,讓正要填滿的數位鴻溝不會發生土石流。
(本專欄暫告段落,謝謝您的愛護。下周將由小野先生為您獻上新一期專欄,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