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冠軍今天清晨已經誕生。過去一個月,六十四場對戰高潮迭起,估計吸引了三百億人次觀看電視轉播,規模之大,史上空前。志在問鼎的地主德國隊在季軍賽以三比一擊退葡萄牙,稍可告慰家鄉父老。
角逐世界盃的各國代表隊身繫國人重寄,成功凝聚國民意志,也大幅增加了國際能見度,許多默默無名的小國,從此廣為世人所知。
本屆最後八強,歐洲搶下六席,加上兩支南美豪門巴西、阿根廷,仍是傳統足球強權天下,亞、非國家望塵莫及。巴、阿兩隊雖是國際賭盤列為奪標大熱門,卻難逃歷史魔咒—世界盃在歐洲舉行時,南美球隊很少封王。
台灣也捲入世界盃熱潮中,每場都有數十萬個家庭挑燈觀戰,決戰之夜,中華足球協會更租下台北小巨蛋,安排大銀幕轉播,入場的六千名球迷齊聲歡呼,果然「臨場感」十足,對推廣足球風氣裨益甚大。
陳水扁總統電子報表示,將選拔二十位體能優異的小朋友,送到巴西訓練十年,目標在二○一八年要打進全球三十二強,揚威世界盃。用心可嘉,效果難料。
運動人口和水準成正比。巴西、阿根廷小孩把踢球當玩樂;台灣從三級棒球扎根,在成棒開花結果。邁向世界盃,必須一步一腳印,利用河川地等空曠地區廣闢球場、定期舉辦聯賽、制定獎勵辦法。揠苗助長只會形成虛幻的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