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說明八背捨
禪法中,前三者「根本四禪、十六特勝、通明禪」是屬於根本味禪{1}、根本淨禪{2}。九想觀、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名為「觀」;九次第定是「練」;師子奮迅三昧是「薰」;超越是「修」。此四事{3}中,已介紹九想觀,今說明八背捨。八背捨中凡觀身不淨為「小背捨」,為二乘所共;觀外境山河大地如身不淨,為「大背捨」,僅菩薩獨具觀法。
釋名
背捨是棄義,棄除色、棄除愛心、棄除不淨心。背棄三界之五欲,捨卻諸有之著心,所以稱為「背捨」。
凡情皆以真心我為實;佛教以諸法無我,指四大假合之五蘊我,觀五蘊(陰)我之生滅變化而生厭想,此觀身不淨之厭離,就是「背」;從而捨去我執,謂是「捨」。由修背、棄捨而發禪定。
又,修此觀能夠開發無漏智慧,斷三界見思煩惱盡,即證得阿羅漢果,至此,「八背捨」即轉名為「八解脫」。如果是煩惱未斷盡,但名「背捨」。
若是要破除外相的愛執,多觀發九種不淨相;若要破除內之見惑,應修八背捨。
背捨之內容分為八種;其次第則分觀、練、薰、修四級,稱為四定。先「觀」身有九種不淨;而後生厭身想稱之為「練」;經厭離身之練習後,即生棄世想、出離想,謂之「薰」;然後超越世間,出塵、精進得「修」此得慧,而發禪。(待續)
注解:
{1}根本味禪:前三種根本禪法,是有漏,名「根本味」。
{2}根本淨禪:指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
{3}四事:指觀、練、薰、修四項。觀禪,指明白觀照對象之禪,即觀不淨等境,以破淫欲等念;練禪,指將觀禪境界,再作進一步之鍛練淨化之禪,即以無漏禪練諸有漏禪,猶如練金;薰禪,指將前一境界更作進一步薰習純熟,而開拓自在之境地,即能遍薰熟諸禪,悉皆通利,轉變自在;修禪,即將前面之境界再作進一步之修治,而增長其功德,即超入超出順逆自在之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