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建成圓環昨天暫時熄燈,多少年的繁華喧鬧,曲終人散走入歷史,蚵仔煎、麻油雞、潤餅捲,迷人的小吃都成了回憶,地標與味覺結合的情感,空留悵惘。
雖然馬英九市長宣示,一定會重建圓環,但要再現圓環的風華,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任務。
首先是大環境的改變,人潮開始往東區流動,年輕人喜愛去大型百貨公司吃小吃,不僅多樣化,西式、日式、義式、法式,任君垂涎,而且有冷氣、有名品街、有遊樂場、有書店、還有電影院。現代的年青人不可能為了吃個小吃專門跑去圓環,交通也不便利。所以圓環要再起,周邊的配合規畫很重要,士林夜市歷久不衰,就因為吃了小吃,還有其他的可逛。
其次,市府對圓環是以非常認真的態度投入,花費了二億元建設,為何卻落得關門的下場?因為沒有掌握圓環的特性與本質。為什麼美輪美奐玻璃帷幕、先進的設計理念、身障坡道、電梯等,反而害了圓環?因為圓環的本質是蚵仔煎,要在傳統的小吃攤才能吃得滋滋有味,美輪美奐玻璃帷幕是牛排,在玻璃帷幕裡吃麻油雞,味道全不對了。
因此,圓環帶來了新的觀念與教訓,當都市更新,拆掉了舊建築,要留下傳統與特色,尤其是在地精神與俗民文化,美輪美奐的大而無當,只有突兀無法溶入在地,值得市府重建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