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對於花朵所採取之寬容甚至讚賞的態度,還可以從大乘經典當中有關連華的信仰看出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維摩經‧佛道品》對於蓮花的讚美:「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說:「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這幾段經文意味著:只有在骯髒的淤泥當中(比喻充滿煩惱的世間),才能開出芬芳的蓮花出來(比喻成佛)。相反地,若在清淨無穢的「高原陸地」(比喻小乘佛教)之上,則無法開出像蓮花一樣美麗芬芳的花朵出來(比譬只能成阿羅漢、不能成佛)。換句話說,骯髒的淤泥,吊詭地(矛盾地,paradoxically),正是蓮花開得美麗芬芳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像「泥中蓮」這樣的吊詭(paradox),或許正是後來類似「火中蓮」、「火中優曇花」這類詭詞(paradoxical phrases),一再不斷地出現在中國禪宗文獻當中的原因吧!
(選自「蓮華─即聖潔而世俗」─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