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醫生不一樣

張雅雯 |2010.08.21
7740觀看次
字級

大學聯考放榜,醫學院仍是許多高分學生的首選。「當醫師」一直被視為是種成就,醫師也肩負了許多社會期望與重任,然而,除了在專科上盡心盡力,社會上還需要另一種醫師,本周透過三位醫師現身說法,分享他們不一樣的醫師路。


加護病房醫師   柯文哲 死神手裡搶人
 
有一種醫師,是你掛號找不到,一旦遇到就表示,病情已經危急到需要住進加護病房(ICU)。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兼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十八年前,他是國內第一個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現在,他在台大也培養後起的研修醫師,跟他一起守在加護病房。

當年柯文哲是在一般外科實習到第四年,他的老師賦予他專責加護病房的任務,他沒有想太多就答應了。柯文哲笑說,當初念台大醫學系是順應家人的期望,或許因為自己本來不想當醫師,就不會執著要走哪一科、做到什麼位置,所以他悶著頭就去做了,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在三十五歲時,就成為外科加護病房主任。

學習能力 要勤要好

被指派專門做重症加護這塊,當時沒有前輩醫師指導自己該怎麼做,柯文哲表示,學習的管道,就是動手做、書上讀、自己想,以現在廣為人知的體外心肺循環器系統葉克膜(ECMO)來說,柯文哲接觸時也是從書上讀、做中學,一開始使用時也曾經「傷亡慘重」,逐漸累積的經驗多了,才找出最適當的使用方式與時機。

柯文哲強調,重症加護這個領域從以前到現在,始終是科學進步最快的地方,包括新藥、新技術,所以加護病房醫師不能墨守成規,以為現在手上學到的本領就足夠,相對來說,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要夠好、學習夠勤,這可說是成為加護病房醫師的第一要件。

「立即救命」是加護病房與急診都必須面對的強大壓力,不過不同於急診有上班、下班的排班,柯文哲指出,加護病房屬於連續照護的性質,常常是一上班就沒有下班時間,隨著這個病患進來ICU,到離開為止,都必須由同一個加護病房醫師專責照顧,這樣的工作性質常常是許多醫師敬謝不敏的原因,因此有的醫院會以保障薪水做為誘因,也有醫院實施做一個月、休一個月的輪班方式。

面對死亡 要能抗壓

另外,送到加護病房的患者,多半有生命危險,柯文哲指出,這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醫療單位,要走這科,必須要有很高的抗壓力與情感控制力,他以自己為例,因為知道不能被眼前的情境拖著走,長久下來變得過於理智,甚至對人有點無情。

要從事重症加護病房的醫療工作,根據「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聯合甄審委員會」的規定,必須要取得內、外、麻醉、兒、急診神經內科等主專科醫師資格,再完成兩年重症醫學訓練才能報考;或取得心臟內(外)、胸腔內(外)、神經外科等與加護病房相關的次專科醫師資格,再完成一年重症醫學訓練才能報考。

以台大醫院為例,今年透過此甄審方式收取兩名做完五年實習醫師者,成為加護病房的研修醫師(fellow),跟著柯文哲的腳步,要在加護病房走他們的醫師路。



防疫醫師 陳如欣 公衛政策推手

西元二○○三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爆發,不只衝擊國內的感染控制做法,也使得防疫的專責單位疾病管制局,決定比照美國疾病管制局招募醫師人員加入團隊,不是在局內做行政職務,而是專責投入國內疾病第一線的即時疫調工作,並且找出疾病擴散原因以發展因應之道。

透過修組織法等準備工作,疾管局自二○○五年招募了第一批防疫醫師,當時共有七人加入,陳如欣就是其中之一。

即時疫調 控制疫情

當時的陳如欣從馬偕醫院完成第五年實習醫師的訓練,取得小兒科以及感染科專科醫師資格的她,原本要到台東開始主治醫師的生涯,為什麼會轉彎選擇一個沒有人嘗試過的領域?她表示有兩個動機,一是老師黃富源建議她去考防疫醫師;另一個則是在二○○四年曾參與疾管局的計畫,到越南學習控制登革熱的經驗,她發現越南雖然登革熱終年盛行,但是公共衛生界與醫界能緊密配合,所以有效控制死亡率,讓她對公共衛生的理念產生認同。

陳如欣指出,若擔任臨床醫師,雖然治療成就感來得較快、也只需要對眼前的一人負責;但是防疫醫師做的是公共衛生,公衛的進步是緩慢的過程,需要面對的是一群人,這是最大的不同。

雖然防疫醫師沒有固定的值班表,但由於「防疫視同作戰」,只要發生了疫情,隨時都可能被派出去進行疫情調查,因此常常需要到處「趴趴走」,甚至是國外單位進修或到國外疫情流行地區展開疫情調查工作。

充滿熱情 共同特色

防疫醫師也需要負責與醫界溝通,陳如欣表示,公衛角度考量的防疫政策,有時雖然很理想性,但是必須要讓第一線的醫師能夠接受與執行,防疫醫師就扮演中間溝通的橋樑,因為彼此都是醫師,許多專業術語等較能溝通無礙,可協助把臨床醫師的實務意見帶回局內。

雖然防疫醫師的工作環境不同於一般臨床醫師,但是他們仍持續參加各專科醫學會的學會、年會,陳如欣認為,防疫醫師由於接觸到面向較廣的國內、外疫情資訊,因此也蠻利於進行研究,能夠透過年會等發表機會,與國內臨床醫師互相回饋資訊。

至目前為止,防疫醫師人數從當年的七人、增加為三十人,陳如欣表示,每個人依照專才不同,有不一樣的任務,目前進來的多是內科、感染科、胸腔科、病理科等醫師背景者,不過疾管局每年招收的需求不盡相同,也有些人是因為特殊的專才,或是願意留在某一地區而入選,但是最大共同點就是「充滿熱情」,因為他們知道推動的公衛政策如果成功,影響的是一大群人。

如何成為防疫醫師的一員?每年一至三月,相關徵才辦法可從疾病管制局網站得知,雖然月薪平均約十至十五萬元,可能比不上臨床醫師的收入,但是如果對公共衛生有興趣,願意開發自己接受訓練的潛力,或許可考慮這條醫師路。

法醫師   孫家棟 傾聽亡者之聲

醫師以「救人」為天職,然而有一種醫師則是以「追求真相」為己任,那就是法醫師,專責解剖往生者,目的是要釐清死亡的真正原因,不過鮮少有醫師願意走這條路,全台目前僅有十多位醫師取得法醫師資格,高檢署法醫研究所顧問法醫師、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所長孫家棟就是其一,每年要處理約三百件法醫解剖案。

孫家棟本來是病理科醫師,被老師指派改學法醫病理,當時他自己沒有抗拒,加上父母早逝,較沒有家庭負擔,孫家棟笑說:「如果父母還在,我搞不好會選擇一個比較能賺錢的專科。」那個時候他連女朋友都沒有,所以身邊沒有其他反對的聲音,雖然後來還是順利成家,不過孫家棟坦言,回到家他不會提工作的事情,「家人不想聽。」

工作量大 常上法庭

只要出現死亡案件都必須相驗,必要時則需要解剖。原本這應該都是法醫師的工作,但國內法醫人力嚴重不足,因此目前相驗的工作多半是檢驗員處理,需要解剖時才由法醫師接手,一年約有三千件的死亡案需要解剖,約占總死亡案件的十分之一。

法醫師為什麼會成為許多家庭不支持的醫師路?孫家棟認為,除了社會上對死亡的禁忌觀念之外,法醫工作的確負荷量大,而且常有無妄之災。他指出,解剖只能就現有的證據講話,但是若結果不符合家屬期望,法醫師也常常會被告,必須為了這些官司出入法庭。

有時進法庭則是為了工作上需要,被法官要求出庭交叉詰問,但是,孫家棟感嘆,國內不是很尊重法醫師的專業,因此,有些法官對法醫師的態度不太好,甚至有如當做是被告般。

法醫師沒有被視為重要的專業,也反映在薪水上,孫家棟表示,自己同期的同學,有人月入可達百萬元;他工作快滿二十五年,月薪不到二十萬元。此外,現在只有四名法醫師是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的專職法醫師,其他法醫師屬於特約性質,也就是必須兼任醫院內的工作。

培養新血 質重於量

這些因素導致國內法醫師徵才缺乏誘因,尤其好不容易考上醫學院、取得醫師資格者,鮮少人願意投身法醫師這條路,也有醫師雖然考上台大法醫學研究所,但是跟過一次工作現場,就放棄這個念頭了。

當法醫師有什麼條件嗎?孫家棟認為,自己真的要對法醫的工作有興趣、有服務的心態、人夠正直且家裡願意支持,較有機會。

實務上來說,目前法醫師的報考資格已經跟醫師分流,即使本身已經是醫師,必須要具備法醫學研究所的學歷,有醫師身分者約讀二至三年、非醫師者則需讀五年,才有應考法醫師的資格,「重質甚於衝量」仍是目前培養法醫師的重要原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