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據環保署最新統計,全台平均每天回收廚餘量將近兩千公噸,各縣市為了處理廚餘,展開「廚餘大作戰」,有的利用廚餘堆肥打造真實版的「開心農場」,有的利用廚餘發展「無毒農業」,讓回收廚餘有了新出路。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指出,台灣的廚餘製造量非常驚人,以去年統計來看,平均每天回收再利用廚餘量一千九百七十七公噸,全年更高達七十二萬公噸,創下歷年新高;不過,全台廚餘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五至百分之五十,其他五到六成的廚餘,仍因民眾飲食習慣、垃圾分類未落實、都會區外食人口多等因素,而混雜在垃圾中排出。
環境督察總隊調查發現,去年全台廚餘再利用方式,有百分之七十五經高溫蒸煮後用來養豬,堆肥只占百分之二十四點八五。主要是廚餘含水量高、民間堆肥廠常要求高昂貴的處理費用;或因處理過程中產生惡臭,而不願接受廚餘。去年更有部分堆肥場因民眾抗爭,而停收廚餘。
部分縣市也因此展開廚餘大作戰。環保署官員指出,台北市府一方面先在焚化爐的貯坑預作處理減量,另一方面更規畫設置脫水前處理及有機廢棄物高溫蒸煮設施,讓又濕又臭的廚餘變成乾爽的堆肥。
台中市則先把回收廚餘成立堆肥場「餘樂園」,再與農會合作,利用廚餘做成有機肥料產品「就是肥」。無獨有偶,近年推動「無毒農業」的花蓮縣,大舉利用廚餘製作天然的有機堆肥,吉安鄉及鳳林鎮的區域性廚餘堆肥場,就用堆肥成品栽種有機蔬果,降低種植成本。
廚餘回收率全國第一的連江縣,在各離島建立自主性的堆肥場;澎湖縣也推動離島自主性堆肥,一年減少垃圾轉運至高雄焚化的費用,就超過一千萬元。
至於高雄縣鳳西國中學生,則因利用廚餘堆肥栽種蔬菜,打造成真實版的「開心農場」,還參加義大利舉辦的「如何讓世界更美好─全球青少年挑戰比賽」獲獎,成為亞洲區唯一入選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