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報導】MIT(台灣製)產品愈來愈受歡迎,但有民眾買來台灣組裝的電動腳踏車,騎了半年就故障,後來才發現零件是中國製造!也有人買了台灣製的濾水器濾心,後來也發現製造工廠在中國。消費者質疑「MIT」的成份太低,憤而向消保官投訴。
屏東縣政府消保官程俊表示,依規定,只要產品最後在台灣完成製造,即可標上「made in Taiwan」,但多數消費者總以為,所謂「MIT」是代表產品完全在台灣生產及組裝。經濟部商品檢驗局近來也在討論,是否該對「MIT」做更明確的規範,或要求廠商標明零件來源,以免消費者感覺受騙。
屏東縣一名涂先生去年花了一萬多元買下一輛電動腳踏車,只騎了半年,座墊、置物箱、電瓶都壞掉。他仔細檢查,發現座墊下寫簡體字,根本是中國零件,但廠商說明書卻寫「台灣組裝、研發」,他一氣之下告到消保官。後來業者允諾賠償新的座墊及置物箱,調解才算完成。
還有一名消費者擔心飲水品質,特別購買台灣製的飲水器濾心。但後來消費者進一步了解,才發現濾心工廠根本設在中國,挑了半天還是挑到「中國貨」,讓他氣得要退貨。
不止「MIT」如此,還有一名消費者買了日本原裝進口的液晶電視後,竟發現搖控器上寫著「中國製」。雖然電視沒有暇疵,但消費者還是氣得向消保官投訴。業者解釋,電視主體完全是日本進口,只是搖控器在中國製造,最後業者加送一個搖控器才了事。
消保官程俊表示,中國是世界工廠,許多產品的零件都是在當地製造。雖然基本上只要在台灣組裝,業者就可標明「台灣製」,但這與消費者認知有落差;有人對「MIT」有期待,還特別花錢買台灣貨,結果買來買去全是中國製,情何以堪。他建議經濟部應有更嚴格規範,業者清楚說明也可免去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