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物的歷史

文/許嘉緯 |2010.07.19
734觀看次
字級

我們所能感知的歷史,其實是「物」的歷史,透過具體存在的物件,人們試圖重塑、想像消亡的過去。聽起來似乎有點玄,我們也只是小心翼翼地將如灰的時間,從器物上緩緩撣落,然後進行收集、重組、還原的工作。

因為物,歷史的存在得以彰顯。漢代存在於陵墓中的簡帛,秦是屹立於風雨的長城,殷商化為一片片甲骨與一座座青銅器,北京人的遺骨則訴說一個從黑暗走向用火的光明時代。

如果一一細數,不難發現,先秦的歷史就是物的發現史、建構史。誰也無法否認,二里頭文化尚未出土前,「夏代」是否存在也曾備受懷疑。到了當代,透過科學儀器,我們檢測文物的年代,同時也檢測歷史本身。

可能你會追問,那麼漢代之後呢?人們用什麼方式建構歷史,答案依舊是「物」。當人事如煙,比肉體更為堅固的物,為我們證明古代,然而愈趨向近代,歷史卻喜歡巍顫顫地在紙頁間流轉,此時,歷史是字。「字」是「物」,一種曾讓「天雨粟、鬼夜哭」的發明。字構成史書,而「史書」會腐朽,文字卻不朽,比武器更堅硬地褒貶著人物、比春風更滋潤地撫慰著人心

不過,二十世紀以降,「解構主義」盛行,人們自我解構的方式,便是一邊追逐流行、高倡「拜物」,一邊又讓文字成為娛樂與消遣,讓它們在網路世界恣意漫遊。層出不窮的「新物」,隱然說明急於淘汰「舊時代」的不安全感;戲謔無謂的文字,又側面點出心靈的空虛。在此前提下,未來會以何種「物」的型態保存,頓時成為有趣的課題。

總認為,「物與歷史」的複雜關係裡,潛藏著某種祕密,令人深感好奇,但至今仍未理出頭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