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亦漏禪亦無漏禪」中慈悲觀,從根本四禪生起慈悲心,屬於有漏;若是修不淨觀等生起慈心,屬於無漏。慈心,無固定階位,約所證論階次。若依根本四禪可成就眾生緣慈;依八背捨修可成就法緣慈。因緣觀、念佛、五通等也是如此!如下表:

三、天台諸論中之禪門用意不同
與《次第禪門》對辨
問:以上所說十門禪法,與《次第禪門》中禪法及對治,有何相同與差異?
答:《次第禪門》中的禪法,為了成就禪定波羅蜜;如禪定善根增長、而且根機利,修持各種止門(繫緣止、制心止、體真止)後,進入定境,引起發相,從中可檢驗自己的善惡根性。而這十門禪法,是為了成就智慧,雖有禪定的善根,但根機較鈍,故先調伏煩惱,業障、魔事解決後,才引發禪定。
與五門對辨
從「對治」門中,《次第禪門》為破除修道的障礙,故為修道之助道因緣;今此十門禪法任運自發,仍作為修觀之「觀境」。雖同為禪法,但各有不同意義。
四、十門深淺不同
其次、說明十門禪法的深、淺不同:
1.「四禪」:指色界中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用以對治煩惱、生諸功德之四種根本禪定。凡、聖、外道所共修,是修持一切禪定的根本,少量福德修持即能獲得。
2.「特勝」:因此禪門有定、有觀,得道容易,所以稱為「特勝」。又,橫對四念處,豎對四禪八定;先有根本四禪,後因「觀」能引發無漏智慧,故名特勝(注)。
注釋:
十六特勝: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