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書票,原浮貼於書的扉頁,為書籍主人的表徵,有如讀書人的藏書章。起源於十五世紀的德國,由於當時印刷術尚未普遍,書籍大多由修道院所藏,形同一種財富,因此有了藏書票,製作成微型版畫,早期大多以雕刻紋章圖樣為主,十八世紀銅版畫盛行,使得製作更加精美,因此被喻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書中蝴蝶」等。
台灣的藏書票源於日治時期,主要是透過一些在台日本文化人於《台灣日日新報》、《文藝台灣》以及「台灣愛書會」之《愛書》等刊物的鼓吹,開啟台灣藏書票的歷史,並影響台灣作家,如吳新榮、楊熾昌與賴建銘等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藏書票。
日本是全世界藏書票最興盛的國家之一,日前國立台灣文學館舉辦「書本上的珍珠--台日藏書票特展」(並出版一本展覽圖錄),除透過台灣藏書票的歷史年表,有系統介紹從日治時期至現代藏書票在台灣的推展外,特別展出十一位日本名收藏家的珍藏品。
以往藏書票所關注的主要在藝術價值,而由日本傳入的台灣藏書票,顯示其自身獨特的地域風格,如民俗圖樣,乃擷取自台灣文化底層豐厚的養分,目的乃期望進一步闡釋藏書票背後隱含的愛書精神與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