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明台北報導】不少人都抱持過熱誠,然而並非人人皆適任「心理諮商師」。服務已超過二十二年的資深張老師黃振順強調,想要從事張老師這項工作,除了愛心之外,更要具備相關知識、技巧,否則到頭來往往會弄巧成拙。
黃振順的妻子楊敏慧見到先生投入張老師工作後的改變,毅然加入「同行」;晃眼一過,竟然十五冬載。充滿正義感的楊敏慧,回憶接個案的糗事,略帶不好意思的說著:「諮商者的角色無非傾聽、支持、陪伴,最忌諱過程中表露價值判斷。自己就曾不自覺犯此毛病,結果和對方在電話中爭論。」
身邊的督導固然詫異,但並未斥責,只是接納,讓她沉靜。因為輔導不做批判,而是呈現事實。這對楊敏慧來說,是具體示範。待理清思緒,她忍不住笑起自己方才的對話。
「張老師」同樣具備情緒,黃振順、楊敏慧同聲說:「我們總是不斷在修正、學習。」
這不僅是修為之精進,其妙用在於避免落入「好為人師」的陷阱。這有兩個面向值得剖析。對於求援者來說,苦惱、無助,心理諮商師的出現,恰似茫茫大海的一根浮木,拼死拼活都要抓住。
不過,更微妙的心理是,當案主層層剝落,交付全然的信任;它正悄悄滿足「被需要」的人,稍不留神,兩造沉淪。遇此狀況,張老師內部的支持團體,適時發揮「旁觀者清」的功能,巧妙點撥。
二十載的輔導歲月,當然有說不完的案例。但是黃振順、楊敏慧夫妻倆卻認為,「一則則故事全成為他們人生道上的老師,兩人才是最大的獲益者」。這就如同《你的桶子有多滿?》所說:「為別人生命加水當下,自己的桶子同時增添容量」。黃振順、楊敏慧開懷的表示,他們會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