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得同行伴,善行富知慮,能服諸艱困,欣然共彼行。」
———《法句經》
「道伴」在佛教中是個很好的詞,為尋找真理而踏上旅途的人們,在求道路上遇見的好夥伴。佛陀在世時,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可謂好道伴的代表人物,兩位尊者在加入佛陀教團前,曾是「六師外道」中刪闍耶毘羅胝子的弟子,其思想屬「懷疑論」、「不可知論」,對一切善惡因果皆抱持懷疑態度。
舍利弗與目犍連在同一位師父門下,一起生活、一同探究學問。兩人學識淵博,他們互相約定:若能遇到令人滿意的導師,一定要告訴對方。
有天,舍利弗在街上遇見正在托缽的馬勝比丘,他是在鹿野苑最早聽聞佛陀說法的五比丘中最後開悟的一人,以威儀端莊聞名。馬勝比丘靜靜在城內步行,人們看見後隨即稱讚說:這一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這種端莊威儀,鼓起勇氣開口問道:「請問您的導師是誰?所教的內容是什麼?」馬勝回答說:「我是釋迦牟尼的弟子,我的導師總是為弟子們宣說因緣法,以使他們覺悟。」
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的莊嚴相貌及其所說的因緣法,當下便證得「參與進入涅槃行列的境界」之須陀洹果,心中充滿喜悅與感動。他依約定將此事告知目犍連,兩人一同皈依佛教,成為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引領教團的偉大弟子。
在修行生活中,像舍利弗與目犍連這樣的朋友,即「道伴」所發揮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據《阿含經》記載,有天,有個叫僧伽羅的年輕婆羅門,向佛陀請教善友與惡友間的區別,佛陀回答說:「惡友有如過了望日的月亮,晦暗漸深;善友則像新月,愈是交往愈顯光芒。」
此外,佛陀還警告說:「就像以巴拉薩葉來捆綁達噶喇香,芬芳的香氣便會滲透到葉子中,同善友交往自然也會成為散發香氣之人;用古薩葉來包裹發出惡臭的爛魚,葉子自會變臭,結交損友也會讓自身沾染臭味。」
散發金光的金山,因其光芒照耀四方,此種友人能成為一起發光發亮的良友;大地孕育萬物,這種朋友是能真正令我們成長的善友。佛陀教導我們要尋找像金山、大地一樣的友人,自己也應努力成為這種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