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卡崔娜颶風橫掃美國墨西哥灣岸地區,災情超出預期,死傷的人數可能高達數百人,經濟損失可能高達三百五十億美元(約台幣一兆一千四百三十億元)。美國「紐約時報」上月三十日社論指出,卡崔娜以及其他颶風所造成的損害,一半是天災、一半是人禍造成。
路易斯安那州大城紐奧良市雖未受卡崔娜直接命中,卻災情奇慘,兩座堤防破裂六十公尺,市區八成泡在水裡,可能被迫全城疏散,市府暫時搬到其他地方工作,各收容所避難的人也全部撤出,有些地區還出現不良份子趁「水」打劫。
紐時社論表示,當地政府沿密西西比河到處建堤造牆,不但阻礙泥沙以自然方式流向河口三角洲,還造成三角洲沙源不足而下陷,加上墨西哥灣的海平面上升,使得紐奧良及周遭地帶直接面對大海,失去緩衝,颶風一來,抗力盡失。
地陷加海升的結果,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已比一百年前低了將近一公尺,不當廣建河堤的另一後果,是把一條徐行緩步的河流變成一匹揚蹄急奔之馬,沖掉原本為城市提供保障的沼澤和沙洲。
住宅區不斷擴張,連年破壞海岸濕地,石油和天然氣的鑽探開採,對破壞地貌當然也有一份,也是幫凶。
紐時社論主張,如今應該思考讓河水恢復以自然速度歸海,使泥沙重新流向海岸沼澤和濕地,以及重建沙洲。全部工程大約需時四十年,一百四十億美元。政府今年編列二千萬美元預算,太小兒科。
社論結論說,紐奧良如果希望和大自然相處,須先學習如何照顧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