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記或忘,年少時不懂的哀傷,歲月已交給我們,是什麼把它帶得很遠很遠幾至不見;其實我們一直走在同一條路,愛深深入骨,我們卻多沉默相望,生死無分。
心闊似海、眼大如天、海納百川、天翼萬物、人繫千情,在絕境邊緣、有一絲希望?
說著電影故事,聽著現實人生上演的印證,當絕境邊緣的垂死之人發出最後求援的吶喊,有人不應、有人不聞、有人不願、有人不行、有人不能…伸出手,在關鍵的時刻拉一把,命運便整個改道而行了:
《走著瞧》
是李大為導演第一部電影作品,獲得第十八屆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後,陸續在東京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慕尼黑國際電影節……受到媒體關注,因著「二○一○第二屆兩岸影展」引進台灣,讓我們對奇特的邊陲風土民情,再開眼界!
知道諺語的上一句「騎驢看唱本兒」,片名《走著瞧》擺明了就是牠和他的故事。一個名叫馬杰的男子和一對驢子兄弟的恩怨情仇,類型似去年金馬獎得獎的作品《鬥牛》,但更精采多元有意思,驢弟黑七為黑六報仇的六個段落,讓觀眾不只對陝北開了眼界,也真會在人與動(植)物較平等的荒漠之地具體醒悟:人不見得比動物聰明或高明,只是有沒有給牠們一個公平的舞台可以較量。馬杰對驢弟義憤填膺的數落教訓固然精采,驢子最後視死如歸、為仇焚身、嫁禍馬杰的結局更是聳動壯烈,這一路故事發展的主軸人拗驢硬,終無轉圜的人事物介入而兩敗俱傷寫成一齣悲劇。觀片至少體悟,物的因緣是真,當我們誠以待,回應給的滋味,辛酸歡笑樂趣,更多況味之間,不就是一人(驢)生?有伴即時燦爛,無論人獸,只要是生命都有擁伴幸福的權力,即便是驢也能展現幸福的笑。
《紐約遇到愛》
是伍迪艾倫的第四十四部電影,劇本早在七○年代就完成了,只是伍迪當時相中的男主角人選突然去世,拍攝計畫因此擱置。一直到二○○九年,伍迪才把這個故事稍加修改,找來了好友賴瑞大衛擔綱男主角,這部作品才重見天日。在《紐約遇到愛》中,他接下了通常都由伍迪艾倫本人飾演的角色--憤世嫉俗、尖酸刻薄、喋喋不休又神經質的猶太知識份子。在劇本出爐時,很多人都覺得男主角波里斯幾乎就是伍迪艾倫的翻版--任性、狂妄、自大,但很善良。當所有人都覺得伍迪艾倫這次又要親自擔綱男主角時,他卻找來了自己的好朋友賴瑞出演。為何不親自上陣,伍迪艾倫解釋:「賴瑞有非常獨特的內涵,那種特質很難用語言描述。他諷刺、嘲笑、挖苦、略帶神經質,還有點知識份子講話酸溜溜的感覺。這種特質是我這部片主人翁需要的,所以我堅持找賴瑞當男主角。」而賴瑞也不負好友的期待,自然的表演就像演出自己一般,為他的演藝事業創下了另一個高峰。在歐洲連續拍攝了《愛情決勝點》、《命運決勝點》和《情遇巴塞隆納》等成績不俗的作品後,伍迪艾倫重新回到紐約,執導自己最擅長的黑色幽默愛情喜劇。
「與其擁有更多才能,我寧可擁有更多好運。」愛情也是,你可以運用各種管道尋找另一半,但大多都沒什麼用。有一天你走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一個人,你幫她撿起包包,閒聊幾句,然後你發現她就是你的真命天女。但如果你們要天長地久,就需要更多的運氣!你們兩個都不能發生任何意外,不會得絕症之類的。當然你也要很努力維繫這段感情,但就像我說的,人為的因素只占了一小部分而已。
「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主角波里斯為自己人生所下的最好註解,智商兩百的他看別人都是笨蛋,別人看他卻是自傲又自戀的古怪老頭。當他遇上離家出走的美少女美樂蒂(伊雯瑞秋伍德飾演),兩人決定結婚共度一生。沒料到美樂蒂的鄉下老媽、外遇老爸也跑來湊一腳,……太多意想不到的愛情模樣都在這座城市發生!老少配行不行?一妻二夫行不行?中年出櫃行不行?不妨拋開世俗的枷鎖、外人的批評,實現愛情的所有可能,因為在這座城市遇到你,愛情,怎樣都行。
雅倫觀後覺得世事多變,一味追求永恆,可能到頭來也是傷到自己,但也因此分外可貴,也許寬鬆一點想,可遇不可求,得之是幸,不得?亦無妨。《紐約遇到愛》最有FU的就是「無限可能」WHY NOT?各種配對的對象、各樣時間點的可能、各款的生活模式…都不受拘束。
一起幸福變老的同時,人生大變亦如常,能不能成小事一樁!
《刺蝟與女王》
是比利時女導演朵西芳丹‧貝琪(Dorothee van den Berghe)根據自身成長經驗改編的新作,也是她的第二部長片,以憤怒喧囂的七○年代為背景,講述一個比利時家庭移居荷蘭展開新生活的故事。如詩的場景、晃動的攝影、溫暖的氛圍,透過女孩卡蘿鑽石般閃爍的雙眸,溫柔凝視童年寂寞的美麗時光。
卡蘿生長在一個所有價值觀都被顛覆、不斷變動的年代,動盪的環境下,試圖找尋自己的定位。她對所有可凍結的事物著迷,想要一切維持原狀,永不改變,甚至因此冷凍她養的寵物刺蝟,保護牠免於生活的困頓,等一切好轉再將牠解凍……。一直到最後卡蘿才明白,就像每一個孩子發現自己「長大」以後都會意識到的:世界上沒有什麼能夠永遠不變!
空屋可以占據,財富可以分配,愛情如何共享?卡蘿女王般被嬌寵的自由、無憂、快樂、期待,終止於父母的愛情難照「理想」與更多的人分享,情關難過的死結提早結束了她的童年。孩子眼中的寂寞更寂寞,卡羅心中的惶惑更惶惑;凍刺蝟待好時機再生的譬喻,天真得叫人心酸。
導演意圖傳達:改變是生活無可迴避的現實;過去將永遠存在於記憶當中,並成為一個人前進的力量。卡蘿在奮力學游泳的過程或者逃避或者抒發大人愚蠢世界帶給她的衝擊、傷害與不快,最後考到的是「水中救人」的證照,回到淒慘破碎的現實生活,她能以此自救甚至拉大人一把,重新定義自己未來所要的幸福。
或記或忘,年少時不懂的哀傷,歲月已交給我們,是什麼把它帶得很遠很遠幾至不見?三部奇特的電影,讓我們找回幸福永遠的可能:從將心比心的悲憫萬物(驢兒只是奇妙一例)、到生存生活生命不同層次的皆可例外而各有善終(伍迪艾倫的感情視野)、回顧成長歷程的艱辛困頓化為追求幸福人生之具體意義(不僅是貝琪個人更是整個共進的世代);再掙扎再煎熬再無助再孤苦的當下,我們自其中找到理由,說服自己:永遠幸福!
兩岸影展官方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csfe2010/
《紐約遇到愛 Whatever Works》 :
www.isummer.com.tw
《刺蝟與女王My Queen Karo》 :
http://www.cineplex.com.tw、http://cineplex.pixnet.ne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