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魔事境」修習止觀中,已說明「思議境」的三惡界、三善界的發相,以下說明「二乘界、菩薩界」的內容:
明二乘界
修習禪定中,魔羅會化現影響行人的心念,使行者自覺已證入涅槃的解脫境界,此乃自修自證的結果,與眾生無關,何必跟眾生一樣在人間受苦,不如取證涅槃出離三界。魔令行人有此心念,此人則墮入二乘界中。
明菩薩界
修習禪定中,魔羅會化現影響行人的心念,使行人於禪境中,迂迴旋繞,不能升進,無法迅速進入菩薩道,此則墮入菩薩界中。(此中所說,為通教至別教的菩薩)
以上所說,從三惡、三善、二乘、菩薩界中,各有深淺的區別,皆屬「思議境」的範疇。
(二)、明不思議境
以下解釋「不思議發相」,止住一切境相不動,名止;故觀魔界,即是佛界。
1.正明妙境
在不可思議境中,就「魔事」而言,於一念中具足百法界(於十法界中,各具其它九法界性故);一切法都具有魔的法性,如人夢中能具足一切事一樣。
一魔的法性與一切魔的法性相同,一切魔的法性也等同一魔的法性;故,一魔等同一切魔,一佛亦是一切佛,佛界即是魔界,兩者法性,不二不別。
若能如是作觀,降魔當下即是道場。上根利智的人,對治魔惱以顯法性理,故以魔為侍者,於魔事不覺恐怖,如薪材能增加火勢。如《維摩詰經》中,因持世菩薩是別教菩薩,從緣修觀中,不知帝釋天乃是魔擾;而維摩詰居士是圓教菩薩,真修寂照,於所觀中無所出入,方知是魔。於魔境中,不畏懼魔,於生死中有智慧之勇,是名「不思議境」。
2.明發心
若能通達魔界法性,當下即是佛界(因佛界與魔界的法性是相同的)。而眾生不知這種道理,故於佛界的法性理,橫生各種煩惱(魔界),於菩提中產生煩惱,是故生起悲心;想令一切於魔界的眾生進入佛界,於煩惱中產生菩提,是故發起慈心。
「慈」,施與眾生「魔界既佛界」之法樂,所以是「慈無量佛」;「悲」,濟拔眾生「佛界既魔界」之苦厄,所以是「悲無量魔」;施予這種無量的慈悲,即是「無緣的同體大慈悲」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