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治時媚鬼
即是十二時獸,變化種種形相,或作年輕的男女、老者的形相,及令人畏懼的身相,於禪定中惱亂行人。
修行的人,假使看到此時來的動物,就知道牠是某一種獸精,說出這獸精的名字,給以呵責,這種鬼魅現象,就會消失。假使是隱居修苦行的人,會留有一方形的鏡子,掛在座位的後方,時媚鬼看到鏡中自己的影像,又不能改變鏡中色像,自行慚愧就會離去。
(三)對治魔羅
魔羅於禪定中,會現出可愛或不可愛的五塵境來破壞修行人的善心。對治魔羅的方法有三種:
1.初覺:呵斥他,如守門的人,遮除惡人不能進入。如佛告比丘,一切外在東西都不接受;以不接受的方法,能對治一切時中或外來的魔事。
2.假使魔已經現前,應當從頭至腳,一一諦觀,求魔不可得。又,求心亦不可得,魔從何來?煩惱又是什麼?例如惡人進入房舍時,處處觀照、檢視,不令惡人停留。
3.如是作觀時,種種魔境界還是遲遲不去,則應當生起正念,以不惜身軀性命,為法忘軀的精神,正念不動,誓死也不與魔共住。
以上是對治魔羅的三種方法。《大智度論》言:新學菩薩道力弱,若能修習空觀,就能驅魔。
五、修習止觀
(一)思議境
修學止觀中,說明所觀境,分為:思議境與不思議境,先簡單說明「思議境」:
明三惡界
假使魔事生起時,隨順魔境中的現象,就會造作各種惡業,而墮入三惡道。《大般若經》記載:有四種善事,會墮入三惡道:一、為了要勝過別人,而去讀誦經典;二、為了名聞利養,而受持戒法;三、為了攝受他人來順從自己,而行布施;四、為達到無的境界,而繫念思維。
明三善界
假使隨順魔境,而生起善念,為了攝受他人來順從自己,而行布施;雖生於善道,但因心念不正,生生世世相互影響,有時會隨言語、行為而表現於外相上。若是當生的生命結束,就會隨此業去受報。假使想修道的話,就會障礙不斷。《大品般若經》(大八‧二二八上)說:「是菩薩,有魔、無魔」,即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以上即是生三善道的情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