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級學校畢典形式愈來愈多元,李家同教授批評是「媚俗」,畢典是人生的重要儀式,應維持穩重莊嚴,「就像天主教舉辦彌撒」。
把畢業典禮搞得像「嘉年華會」是否就過火?司儀講俏皮話,走「學生路線」,讓典禮變得有趣些,是否就會失去畢典意涵?
其實,畢典的意涵是「學業階段的完成」,是「向母校告別」的儀式,是要進入新環境(職場或新學校)的準備,傳統畢典像集會般枯燥乏味,行禮如儀不感人,可是過度搞笑或變成嘉年華,同樣會失去畢典的意涵,因此在人生重大的儀式中,如何經營得莊重而不失幽默,感人而不濫情,才是關鍵。
李家同教授表示,他曾參加台大授予王文興榮譽博士學位的典禮,沒穿長旗袍的親善大使,也沒講笑話的司儀,讓他感受到莊嚴與感動。
這是學校教學基本的精神所在,如何把握這個大方向,讓畢典的氣氛由此延伸自然發展?就是創意的起點。
畢典的主體還是畢業生,讓他們好好策畫、執行,是最好的創意與機會教育,校方該做的是行政支援,因此應與畢業生協調,在老師指導下,告訴學生應如何保持教學精神、掌握氣氛,讓學生有具體設計畢典的方向,發揮他們的想像與創意,這樣規畫出的畢典,不但是屬於畢業生的,也不會失去意涵。
總之,別讓畢典庸俗化,也不要呆板化,應鼓勵師生共同腦力激盪,發揮想像與創造力,規畫一生難忘的慶典。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