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堂堯台北報導】昨天是「世界海洋日」,面對日益枯竭的海洋生態和漁產資源,荒野保護協會首度響應國際團體「海洋計畫(Ocean Project)」的行動,除了鼓勵民眾在世界海洋日穿上象徵海洋的藍色系衣服外,並希望民眾依循「永續海鮮五四三」選擇原則,聰明選購魚品,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林耀國指出,推廣海洋保育的國際團體「海洋計畫」,從去年開始進行「Wear Blue, Tell two」的年度活動,鼓勵人們在世界海洋日穿上象徵海洋的藍色系衣服,並主動與周遭親友同事談論自己所感興趣的兩個關於海洋的話題,「所以我今天穿藍襯衫,連騎的機車都是藍色的,今天也要跟大家談海洋資源保育」。
林耀國指出,永續海鮮「五四三」指購買海鮮時應該注意的三個重點。首先要明瞭「三」件事,海鮮實為「野生動物」、海洋資源已面臨危機、買魚選擇會影響海洋的未來;選購海鮮有「四」大方向,應選量多易捕、低養殖消耗、採永續方式捕撈、來歷清楚的漁貨;最後是堅守「五」不政策,不吃珊瑚礁魚類、大型魚種或幼魚、深海稀有魚類、非永續式撈捕魚種,以及耗費資源的養殖海鮮。
海洋科技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陳麗淑指出,國人在二○○八年共消費七十九萬噸水產品,平均每人約食用三十四公斤;但據國外研究,全球漁業資源至二○五○年,將有九成面臨枯竭,「之前東港鮪魚季和花蓮曼波魚季的漁貨量都創新低」,陳麗淑認為台灣是島國,海鮮本為「家常便飯」,更應教育大眾正確的購魚觀念。
「海洋有如大地之母的子宮,孕育最多的生命物種,但一般的了解卻嫌少。」林耀國表示,若民眾無法在短時間內降低魚類食用量,可先將海魚視作野生動物,用保護動物的心理慢慢改變海鮮文化和飲食習慣,並保育海洋資源。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六、七月分將舉行全國海洋巡迴影展,並播放「魚線的盡頭」、「血色海灣」和「救鯊行動」三部影片;七、八月份則舉辦座談會,匯集海巡署、漁業署等政府相關單位,以及學者專家和民眾對海洋政策的意見,提供政府參酌,相關訊息可至海洋日官網查詢,網址:http://www.worldoceansday.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