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文文教基金會經營的「小書蟲的悅讀天地」部落格中,有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與孩子的閱讀歷程。
這位媽媽從女兒小風出生後,就不斷的與女兒進行親子共讀,兩歲半時,小風就會指認每本書的書名;四歲時小風剛學會拼音,就忍不住想要認識繪本中的文字,並且一個字一個字的努力拼讀;到了四歲半,小風已經可以自己流利的朗讀繪本了;五歲時,她甚至開始和媽媽共同合作,進行創造性的寫作活動。
從小風閱讀與寫作的發展歷程中,我看到了小風展現在閱讀、寫作上的專注力、樂趣與主動求知、思考的能力。而這,也正是二十一世紀孩子所需培養的閱讀素養。
上個月底,我參加二○一○年國際閱讀趨勢講座時,主講者「丹尼爾.華格納博士」提出了許多三十年來的研究數據,發現國人的閱讀素養與國家的經濟、教育發展息息相關。此外,他也提出美國所做的幾項長期研究,發現早期投資在孩子的閱讀教育上,對於未來國家所付出的成本和經濟效益,比對成人投資的報酬率高出非常多,這還包含了因為閱讀素養的提高,使得犯罪率、失業率降低,相對國家所需付出的成本也會隨之降低。
在講座中,華格納博士還提出了許多可以令台灣父母思考的觀點,其中一項就是:父母本身所具備的閱讀素養,對孩子的閱讀素養有著重要的影響與相關性。如果父母能培養閱讀的習慣與態度,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下,一定也能培養出好的閱讀力。
此外,華格納博士也提醒父母,有時候父母對於孩子的閱讀素養能力過於高估,認為孩子可以讀,就是具備了閱讀素養,而這與孩子能否真正的理解書中的內容,並且能對於所閱讀到的知識加以組合、分析或透過文字表達出來,當中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身處在一個資訊與資源這麼豐富的時代,父母即使本身沒有太好的閱讀素養,仍可以運用科技或社會環境所提供的資源,來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例如帶孩子上圖書館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孩子可以自己尋找有興趣的書籍、有聲書、DVD,甚至是漫畫,或者利用最新流行的電子書,來進行不同種類的閱讀活動;或者,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上網搜尋資料,並且幫助孩子將他所看到的文章、資料轉化再運用,如此,也可幫助孩子奠定良好的閱讀理解力。
家庭是孩子的一個教育場所,父母握有足以掌握孩子未來讀寫能力的關鍵力指標,而且愈早投資,報酬率愈大。您,還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