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定/整理
圖/佛光山慈悲基金會提供
佛光山開山時,經濟拮据,當時社會也貧乏,常有人偷偷把襁褓中的孩子放到山門口
;有人在市場撿到被遺棄的小孩,也交給師父;甚至信徒家庭有困難,也將孩子送來要法師幫忙;星雲大師總是毫不猶豫,一一收養,成立大慈育幼院,並且讓他們與大師同姓「李」(大師的俗家姓氏),成了孩子的大家長。
王子公主 大師心中寶貝
在物質條件不充裕的大環境裡,大師一再慈示,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園,讓他們過安定、有尊嚴、有藝術的生活,要像生活在樂園一樣…。但有些孩子在送來之前,有逃學、說謊、偷竊、打架等成串紀錄,如果育幼院人員每天只在處理這些行為上的問題,任誰來都做不久的,處罰和責罵對這些孩子起不了作用,還可能讓整個育幼院的氣氛更加緊繃。
為了大師的期許,為了大師口中的「佛光山的王子和公主」,一九七九年進大慈育幼院照顧小孩的吳素梅老師,不斷地動腦思索著「該如何改善這些情況。」
早期,有些信徒來育幼院,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說了句:「好可憐啊!」或看到孩子可愛、隨口就說「下次」送你禮物,結果回去後可能一忙就忘了,孩子的心裡開始罣礙,覺得大人都是騙子;有些大學生社團來了,帶孩子玩樂一天,就說下次再來,結果功課一忙也爽約了,孩子們的心情開始落寞。
為了保護大慈的孩子不再受到傷害,第一要務就是要讓孩子過安穩的生活,不受外界的打擾,再者要建立孩子的信心和能力,才會受人尊重和喜愛。
「既然要像樂園,就應該有笑聲、歌聲、歡喜之聲」,念頭一轉,吳素梅院長開始著手設計各種活動,組織鼓樂隊、才藝表演、講故事、畫畫比賽,運動體能競賽…,讓孩子們「玩」得不可開交,耗掉他們過多的體力,無形中也開發了孩子的潛能、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增加了自信,甚至為大慈開創了一頁又一頁的歷史。
例如,老師開始帶著孩子在牆上作畫、塗鴉,畫不好就漆掉重畫,省了買紙錢,也美化了環境,孩子的繪畫能力亦逐漸培養出來了。到了過年過節,就一起動手繪製卡片寄給功德主和義工,表達問候和感謝之意。
運用資源 打造大慈鼓隊
閒暇之餘,師生一起用鍋碗瓢盆、洗衣板來練習節奏和打擊技巧,還用皺紋紙捏花加以裝飾,簡陋的資源造就了獨特、美觀的樂器,這就是「大慈鼓隊」的前身。唱唱跳跳,加上敲敲打打,整個家好不熱鬧,一些負面情緒就藉此漸漸宣洩掉。
孩子喜歡去外頭玩,就每周安排一個時間讓他們出去,到附近鄉里蹓躂,回來之後把所見所聞寫成新聞稿、當主播,報給大家聽,「大慈新聞台」就此成立,老師們則藉此機會糾正孩子的發音、訓練台風。沒料到,之後學校的演講或朗讀比賽,盡由大慈孩子囊括前三名,讓全校師生刮目相看,過去一些在學校常被欺負的孩子,逐漸受到肯定和喜愛。
義賣遊行 雙手創建幸福
為了讓孩子知道賺錢的辛苦,也懂得感恩社會愛心人士的贊助,就在過年期間辦起了愛心義賣。大的孩子負責煮冬瓜茶,有的負責裝成水球,然後全山走動吆喝義賣,有的負責照顧較小的孩子,就這樣全家分工合作,竟也靠著義賣收入,賺得大慈的第一部「載卡多」。孩子們歡喜之餘,也了解到,原來,幸福的日子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同心協力來創造。
幾年下來,孩子們的才藝越來越純熟,需要更大的舞台。一九八六年,當大師提出辦理春節花車化裝遊行的構想時,大慈育幼院第一個響應,不但全體師生積極投入,就連老師的家人也乾脆來育幼院過年,一起幫忙。忙,讓大慈所有的師生甚至家屬,心靈上凝聚成一個真正的大家庭。遊行結束,大慈孩子的才藝開始聲名遠播,各方邀請接踵而來,舞台越來越大,掌聲越來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一點一滴的建立,以往的惡習一分一分的消失。
育成中心 推廣生命教育
有些信徒看過大慈孩子的表現後,讚歎之餘遂要求能送自己的孩子到大慈育幼院學習。吳素梅院長於是帶領老師在暑假期間開辦「快樂營」,讓大慈的孩子扮演「小老師」,指導來參加活動的學童如何洗衣、掃地及生活規矩,並示範各種才藝和遊戲。
這樣的活動滿足了信徒的期待,也讓大慈的孩子從中獲得另一個發揮的空間,甚至賺到了暑假過後就要支付的學費。
當初,原本只想給自己兩年時間考驗自己愛心的吳素梅院長,不但一待十年,不負大師所望的把大慈建設成為一座樂園,還激發了自己的出離心,數年後也剃度出家,願將一生奉獻給需要的眾生,她就是依來法師(現為紐澳總住持)│大慈永遠的導師。
之後,跟隨吳院長學習數年的王智鳳老師接任院長一職,「快樂營」持續辦了二十年不曾間斷。二○○一年,因應社會大眾的需求,特別將對外活動的辦理工作獨立為「大慈育成中心」,將大慈育幼院培育孩童的寶貴經驗,擴大應用於一般兒童及青少年的活動帶領,每年舉辦數梯次的「生命教育營」。
「生命教育營」承襲大慈育幼院以藝術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教養精神,針對現代少子化情況及孩子常出現的通病,設計生動、有趣、非常生活化的課程,讓孩子從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回歸到樸實、健康、快樂的生活,從中引導孩子體悟生命的價值,學會惜福與感恩。
各類營隊 7月2日開營
今年,大慈育成中心增闢適合高中以上青年參加的活動營隊,將活動範圍擴大至香港、上海、宜興、蘇州等地,除了參觀不容錯過的上海世博會,與香港、上海、北京青年進行交流外,藝術文化課程也將移師到如詩如畫的蘇州古城,並前往宜興大覺寺進行歷史的探尋。只不過,生命教育如同種樹,是需要長期灌溉與維護的,這趟精采可期的探索之旅,只提供給曾參加過兒童暨青少年生命教育營的學子,以延續生命教育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