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的「竽」是一種樂器,不可寫成「艸」部的「芋」;至於「濫」是不是很「爛」的意思?正確地說,「濫」指不加限制與選擇,也就是「名不副實」的意思。
這句成語往往被當成貶義詞,比喻沒有真才實學,卻混在行家裡頭謀得職位,當然也有人用來形容自己,表示謙虛。
這個典故出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話說齊宣王喜歡聽竽的合奏,於是組織一個三百人的樂團,吹奏「竽」這種簧樂器;有位南郭先生央求加入,每當合奏的時候,他就裝作很會吹竽,也沒有人知道他吹不出聲音來。後來宣王去世,兒子泯王繼位,泯王喜歡聽竽的獨奏,所以命令樂手一個個輪流吹,南郭先生一聽要在君王面前獨奏,於是就在露出馬腳之前逃之夭夭了。
想想看,你遇過這樣的人嗎?在團體裡,你有沒有慧眼可以看得出誰是充數的「濫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