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建築 坂茂為難民築起希望

李甄彥/整理報導 |2010.05.22
2131觀看次
字級

最近,坐落在法國梅茲(Metz,靠近德國邊境)、耗資六千九百二十萬歐元(約合二十七億三千三百五十萬新台幣)的龐畢度中心分館剛剛揭幕,該館的屋頂,用覆蓋了玻璃纖維和聚四氟乙烯的木質框架構成,在外部支柱的支撐下,屋頂並沒有緊靠頂部牆壁,而是讓外部空氣自然地流動於館內外,它就像一頂被風吹動的帽子,其「絕頂」設計,再次吸引世人目光,而它的主要設計者正是以「紙建築」聞名國際的日本建築師←茂(Shigeru Ban)。在此之前,他並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本館上方,由學生以三個月時間用紙管蓋出自己的紙辦公室。

作品遍布全世界

茂,是當今國際最受矚目的中生代建築師之一,他實驗紙造建築已有二十年。除了堅固、實用、美觀三個基本原則之外,降低造價、材料回收和地域表現都是他關心的重點。他的創作遍布全世界,最為人熟悉的從東京的三宅一生住宅,到二○○○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日本館,與紐約「遊牧博物館」,都是他的作品。

他不僅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更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他曾說:「二十世紀的建築大師為大眾建造公用建築,而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難者,和因災難而無家可歸的人們。」表現在行動上,他運用紙建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質,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設計紙教堂及臨時房屋,也為非洲廬安達難民搭蓋避難所及住家;「紙建築」在他的理念中,已不單純是一種結合高科技的創作,更深含對人類社會的關懷與責任。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紙屬於軟弱、不堪一擊的東西,但茂卻徹底顛覆此觀念,他所設計的紙橋、紙建築真的能走人、能住人。

意外發現紙強度

一九八六年,從美國留學歸國的(土反)茂,在Alvar Aalto特展的會場設計,因為經費有限,無法使用芬蘭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Aalto愛用的木材,他以紙管作為展館的內牆、天花板及展示台,結果大為成功,這次的經驗,讓茂意外發現紙管的強度遠超過想像,進而孕育「紙建築」的創作原點。

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設計博覽會館,展館雖不大,卻讓茂首次實現紙建築的夢想,他以四十八支外徑三十三公分、厚度十五公釐、長度四公尺,表面經過蠟紙防水加工的紙管,重現江戶時代造園名家所設計用來欣賞水琴窟的東屋。這座紙建築,白天裡,一束束屋外的光線透過紙管間的空隙照射屋內,入夜之後,建築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燈具,朝向四面八方射出四十八條燦爛的光束。

二○○○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占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日本館,是茂設計的最大規模「紙建築」,其骨架全部由再生紙管構成,覆蓋牆面和屋頂的是一層半透明的再生紙膜,在白天無需人工照明。世博會結束後,這些材料可全部回收再利用,實現了「零廢料」(Zero Wast)的生態設計理念,亦是對此屆世博會「人、自然、技術: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主題的最直接體現,因而獲得世博會大獎。而建築師們也從中重新發現,紙筒遠比想像的堅固並具有多種用途:它可被加工成多樣的長度和厚度,也可具備防水和防火性;它的中央空腔可以容納結構元素,並有很好的隔熱和隔聲性能。

請教專家解決結構問題

但是紙筒作為建築材料並沒有任何先例,周密的測試是必需的。為此,茂的很多作品都是與松井源吾教授合作進行的。在松井教授逝世前,他幫助茂解決了很多結構問題。

二○○一年,茂的「紙建築」作品集由普林斯頓建築出版社出版。在該書的前言中,他這樣描述自己對紙建築設計的探索:「我曾一直有這樣的印象,有些東西不管結構設計看上去怎麼富有邏輯,就是不可能建出來。很快這種想法就消失了,任何事都是可能的,只要設計可信而你又有這種意志。」有媒體記者曾問過茂有何終極目標,他說:「繼續做相同的事情!我造紙建築,並不是為了賺錢。」

紙橋可同時站立20人

二○○七年七月,茂又在法國南部加爾東河上建造紙橋,建造紙橋是茂一直以來的夢想,該橋距離聯合國世界遺產古羅馬嘉德水道橋只有半英里。紙橋重七點五噸,橋身由二百八十一個硬紙筒組成,每個直徑四吋及十一點九毫米厚。階梯採用再造紙和塑料,基座由多個塞滿沙的木箱組成。紙橋十分堅固,根據建築人員的測試,紙橋可容納二十人同時站立。該橋當年展示六周,其後遇到法國雨季拆除。

在此後二十餘年「紙建築」生涯中,茂先後在日本、印度、廬安達、德國、美國、荷蘭、法國、新加坡、韓國、英國及中國兩岸三地等地設計、建造了近三十種臨時或永久的「紙建築」,包括會堂、大門、圖書館、畫廊、住宅、教堂、展覽館、博物館、庇護所、涼亭、劇院、學校、茶室、橋梁等各具特色的作品。每次他都會用不同的方法及結構系統來設計,以展示「紙建築」的多樣性,藉此讓世人重新認識並評價紙的特性,從而共同探索創造更多美觀、堅固而低環境負擔的「紙建築」的可能性。

為災民建構希望

茂為難民設計低廉且耐用的住屋,不只是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屋頂而已,還為這群被政府遺棄的人們燃起了一絲希望。對這些人來說,這位前來幫助的人用紙材蓋房子,就像是有魔法一樣,把紙材變成了住所,此刻,建築師就成了具有魔法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巫師。

茂在中國並非眾人皆知的日本建築師,大家熟知的是讓日本透過奧運走入世界現代建築之列的丹下建三,或是著迷於安藤忠雄的極簡主義,唯獨少有人說起茂。只有當災難來臨,大家驀然回首,才看到還有這樣一位設計者,在默默思考建築該如何以人道主義為目的去設計。

茂曾出任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UNHCR)的顧問。在他的理念中,「紙建築」已不單純是一種結合高科技的創作,更深含對人類社會的關懷與責任。一九九五年他為阪神大地震後的災民設計紙教堂及臨時房屋,其中紙教堂由他募集一千萬日圓(約三百四十三萬新台幣)並動員三百名義工建造而成。由五十八根紙管支撐的紙教堂,整體結構呈現出平易聖潔和穩重踏實的質感,給人以希望與勇氣。

十年後,紙教堂功成身退,被拆卸後運到台灣重新組裝,歷時三年,於二○○八年九月在「九二一」大地震災區埔里桃米生態社區落成,延續其災後重生的使命。二○○八年四川大地震後,他亦以紙建築搭建成都的華林小學,及供災民臨時居住的房子。茂說:「紙建築是我一手打造的,當時沒人相信我。不過當民眾住進去之後,發現紙建築既舒適又溫暖,也非常牢固,大家都愛上它了。」

人的偏見最難克服

然而大家仍不免疑問,紙房子能撐多久?紙能耐得住台灣的潮濕嗎?即使茂發展紙建築已十餘年,大眾對紙的疑慮仍普遍存在,而他經由不斷的科學測試與真實案例,陸續在日、德、法取得建築許可,證明紙建築可以經由紙管材料的研發、內容物填裝、結構計算、補強,讓這項人工材料運用得比天然材料更符合需求,又有造價低廉、組合容易等優點。

茂直言,發展紙建築至今,他未曾遇過無法突破的瓶頸,最大挑戰在「人的偏見是最難克服的」。





認識建築師─

1957 東京都出生。

1977~80 南加州建築大學

1980~82 古柏聯盟(紐約)

1982~83 磯崎新工作室(東京)

1984 古柏聯盟畢業

1985 茂建築設計成立

1995~99 聯合國難民高等委員會(UNHCR)顧問

NGO.VAN(Voluntary Architect's Network)義務建築師網路設立

2000 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

2001~ 慶應義塾大學環境資訊系(環境情報系)教授

設計作品:

「House of Double Roof」 (1993)

「MDS Gallery 」(1994)

「Curtain Wall House」(1995)

「Furniture House 」(1995)

「Paper Church 」(1995)

「Paper Log house 」(1995)

「JR 田澤湖站」(1997)

「Wall-less House 」(1997)

「9 Square Grid House 」(1997)

「羽根木之森」 (1997)

「Paper Dome 」 (1998)

「Ivy structure House 」 (1998)

「2000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2000)

「GC 大阪營業所大樓」(2000)

「Naked House 」(2000)

「今井篤紀念體育館」(2002)

「PAM- 紙的資料館」(2002)

「Shutter House for a Photographer 」 (2003)

「GC名古屋營業所」(2004)

「Bianimale Nomadic Museum 」(2005)

得獎記錄:

1995 每日設計獎大獎

1996 日本建築家協會第三次關西建築家獎大獎

1996 吉岡獎

1997 日本建築家協會新人獎

1998 日本建築學會第十八屆東北建築獎

2000 「柏林‧藝術‧時間」獲獎

2001 松井源吾獎

2001 世界建築大獎最佳建築大獎歐洲部門

2002 世界建築大獎最佳住宅大獎

2004 法國建築學會獎章‧AIA榮譽會員

2005 Thomas Jefferson 建築獎

2005 Arnold W. Brunner Memorial 建築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