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去年每對配偶只生一點零三人,數字持續探底之際,醫界減少的不只是小兒科夜診及新生兒病床,還有安胎病床,有的醫院甚至沒有安胎藥。
勞委會新修正的「勞工請假規則」上路,勞工只要醫師診斷有必要安胎者,就可請安胎假,但未來請安胎假人數若增加,醫院安胎服務和設施是否足夠,令人堪憂。
預產期在今年七月的李太太,日前早期破水,奉醫師指示住院安胎,李先生幫臥床的太太餵飯餵菜、把屎把尿,晚上窩在陪病床過夜,病床方圓一公尺,就是夫妻倆的活動空間,住院安胎兩周後,兩人迫不及待打算回家安胎,把病床讓給下一位要安胎的孕婦。
李太太住的私立醫院,安胎設備、藥物還算齊全,但公立醫院可不盡然。一家年營收約一億五千萬元的區域級衛生署醫院,雖然有安胎床,卻沒有安胎藥。院內不具名人士透露,遇到孕婦要安胎時,只能急叩臨近開診所的學弟借藥。
這位醫院主管說,公立醫院聯標時,安胎藥雖然列在招標清單,但是各醫院在上級交代每半年一次的庫存管理壓力下,常以「使用人數太少,不合效益」為由,剔除於醫院進貨的八百種藥物清單外,再以臨時採購方式歸還借藥。
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兒科醫師李宏昌說,受少子化影響,小兒科和婦產科醫師「生」意清淡,連夜間兒科門急診、新生兒病房和安胎病房,也是門急診關的關、床數減的減。
李宏昌說,預防早產要從高危險孕婦照護開始,安胎病床規格不同一般病床,在醫院成本效益考量下,安胎病床還是有,數量和空間卻縮減到聊備一格,應付醫院評鑑還可以,卻是犧牲了照護品質及孕婦的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