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福慧共修圓滿修行

永固 |2010.05.16
434觀看次
字級

要了解半世紀以來世界佛教的發展,不能不了解佛光山;要了解佛光山,不能不先了解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信念。

大師是宗教家、文學家、改革家、管理家、創意家,更是教育家。大師成長於傳統佛教的年代,受過嚴格而完整的叢林教育,深知若要延續佛法的慧命,必須從人才培育開始││沒有人才,建再多的寺院,印再多的經書,都沒有實質的作用。所以,在佛光山開山之初,便已確立「以教育培養人才」為四大宗旨之一,為人間佛教奠定永續發展的基石。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大師於一九六四年在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在物質貧乏的當時,一向不主張經懺佛事的大師,甚至要在主持寺務,講學課徒之餘,到太平間通宵助念,用所得淨財供學生安心辦道。

在大師苦心孤詣下,學生人數漸增,校舍不敷使用,於是在三年後,也就是一九六七年,於大樹鄉建「東方佛教學院」,後更名為現今之「佛光山叢林學院」。可以說,佛光山開山的因緣,若非為了要建佛學院辦教育,恐怕也沒有今天的佛光山了。

如果說四十五年前的壽山佛學院是一株幼苗,那麼今天的佛光山叢林學院便已然是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可以說是台灣歷史最悠久、師資最堅強、課程最完整、學生人數最多、素質最整齊的一所佛學院。辦學至今,來自世界五大洲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學生,共有近三千五百人畢業,目前分布在世界不同的角落、不同的崗位,帶動佛教的發展。在全球化的今天看來,佛光山培育出來的國際弘法人才,應該就是佛教全球化的第一支弘法尖兵吧!

大師辦學的目的,除了為佛教培養具有宗教情操的國際弘法人才,也希望替社會造就人格思想健全、身心平衡發展的時代青年。所以大師特強調,佛學院的教育不只是佛學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同時也是人格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準此而言,佛學院的教育正是現今社會青年所需要的教育。

在資訊發達、網路掛帥的今天,「人格教養」、「全人教育」似乎仍有待加強,希望佛學院的教育,能為「有品社會」注入清流,更希望有志者盍興乎來!

畢生倡導人間佛教的大師,對教育的理念是一以貫之的,從僧眾教育到信眾教育,大師從不捨棄任一眾生。

  在早期,佛教徒只知道拿香拜拜,大師於是提出「以共修淨化人心」,在宜蘭以念佛共修帶動佛教修行之新氣象。時隔六十年,大師希望佛教徒的修行能更上一層樓,於是以福慧家園為示範道場,像辦大學教育般,上午必修,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大修行;下午選修,是修福修慧的最佳法門。

據佛經所載:菩薩修行,要先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再經一百大劫修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即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然後當得作佛。

  感謝大師慈悲的引導,讓現代佛子免於「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窠臼。祈盼有心修行的仁者大德,藉著福慧家園共修會中,諸善知識生命智慧的分享,能夠修行增上,福慧增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