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聽心音只花一、兩秒判斷是否異常、讓學生穿著厚外套檢查脊柱側彎,就連該躺著受檢的泌尿科檢查,也站著視診。學校校護協進會昨天進行「學生健檢十年總體檢」,抨擊教育部把每名學生健檢補助費從一百五十元提高為二百五十元,但健檢趕時間流於形式,品質仍低落。
「小小」是個泡泡龍小孩,在學校健檢時,健康記錄卡載明「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校護也告知醫師他的疾病,但進行健檢的醫師仍對孩子說,「你皮膚爛成這樣,要快看皮膚科醫生,不然會傳染給別人。」讓校護看得痛心,質疑健檢品質何在?
校護協進會常務理事柯貞妃說,九十八年度接受健檢的一、四、七年級學生人數共六十九萬多人,教育部編列一點七億元學生健檢費,但各縣市招標時,因擔心醫院不投標,不敢太要求,造成檢查時間不足,過程草率,「樣樣都檢查,卻樣樣沒到位。」
柯貞妃批評體檢政策陷入「數字迷思」。她強調,「錢應該花在刀口上」,健檢目的是要落實學生健康管理及追蹤治療。校護協進會要求教育部修訂健檢基準表,增加七年級學生抽血檢查,篩檢三高問題,提供飲食控制準則,並編列預算提供偏鄉弱勢學生追蹤矯治。
教育部體育司表示,「健康有價」,提高健檢經費是要求品質的第一步。今年開始,教育部已要求縣市政府招標時不能用最低價格標,要採「固定價格最有利標」,並要求醫師到校健檢時,每小時檢查人次不能超過五十名學生,還要派觀察員到場,確保健檢品質及顧及學生隱私。
至於偏鄉弱勢學生健康照護,教育部表示,衛生署今年開始會為山地偏鄉及平地低收入學生,進行免費齲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