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家長對「過動」很排斥,昨天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國小學生過動兒出現率百分之二,學者及醫師都認為,人數還可能被低估。過半數的過動兒就讀普通班,沒有任何特教資源,義務教育對於過動兒成為無效教學。甚至有人到了高中、大學,才發現自己有注意力不足等障礙。
一名女大學生,讀國中小學時因常分心,別人講的話都聽不懂,以致於老是慢半拍或答非所問,父母老是念她做事拖拖拉拉,直到二十歲,才知道自己是注意力缺陷。
赤子心教育基金會委託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對四十所國小、二萬五千多名小學生進行研究,發現確診的過動兒約占國小學生數百分之一,加上疑似過動,整體出現率約分之二,男女比約為九比一。過動兒最常出現的負向行為,就是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而分心。
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教授孟瑛如表示,疑似跟確診的人數比例約為一比一,顯示有過半數的過動兒沒有接受醫療診斷,光是在台北市、高雄市,就有好幾千人沒有獲得特教服務。超過半數縣市的資源班設班率未達五成,讓過半數的過動兒就讀普通班,沒有接受任何特殊教育服務。
常有老師受不了,乾脆整學期把孩子丟在輔導室,其他孩子的家長也會情緒性排斥,認為最好是轉班、轉學。而過動兒家長常因孩子難帶自覺「理虧」,不敢爭取,義務教育可能對過動兒成為無效教學。
台北馬偕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臧汝芬也認為,國內過動兒人數被低估,依照臨床盛行率,國內每一個班級,平均約有三個學生注意力不足,但卻被當成調皮搗蛋。國內估計有二十萬名過動兒,實際上只有一萬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