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走進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辦公室,小室一方、但窗明几淨,牆上貼了「不願面對的真相」等環保影片海報,環品會董事長謝英士親切地問道:「吃甚麼便當?炒飯可以嗎?」。
將屆知天命之年的謝英士,高中畢業後考上東海大學法律系,但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卻是報社記者,後來才「改行」,考取律師資格並執業,「記者和律師其實有相通處,都有理想性、強調正義感」。
一九九六年,謝英士和環品會的朋友,一起投入彰化戴奧辛毒鴨案,為鴨農打官司申請賠償,從此一腳踏進環保運動的圈子,並在二○○八年接掌環品會,為提升國人的環境保育意識、行動落實而努力。
上代的悲劇 造就公益鬥士
知名文化人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述說許多長輩因國共內戰而流離失所的悲劇;但父祖輩遭時代巨輪無情催輾的不幸經驗,卻可說造就了謝英士長久以來為人權、環保和公益奮鬥的人生旅程。
謝英士的家族原在雲林世代務農,日據時代,祖父謝達成為農民組織的意見領袖之一,向日本政府爭取民權,但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被國府視為台共、不幸遭槍斃,年僅十八歲的父親謝秋波,也因莫須有罪名被判入獄。
「也許是如此,父親對我後來從事的記者和律師工作,都有很深的期許。」謝英士表示,雖然自己的行為價值觀不見得能與父親的教誨畫上等號,但父、祖輩為民主自由犧牲的勇氣,的確在他心中生了根。
投身公益 家人是心靈支柱
從記者、律師,一直到環保團體的董座,謝英士的歷練可謂相當豐富,但他也表示自己的人生並非完滿,例如曾遭遇中年婚變的打擊,面臨各個生涯轉折點時,也難免感到徬徨掙扎,
「就像當初律師做得有聲有色,還陸續取得碩、博士學位,沒想到基金會屬意我接手。」謝英士表示,時任環品董事長的劉銘龍轉進環保署任職主秘,他在生計的現實和環保的理想間經歷一場拔河;所幸母親非常支持他,鼓勵他去做想做的事情,妹妹也會不時帶上叮嚀,親情的力量,讓謝英士義無反顧地投入環保事業,也將基金會經營得有聲有色。
有其父乃有其子,謝英士指出,父親也是一位地方環保人士,八十幾歲了,身體仍舊健朗,平時力行資源回收、將鄰居遺棄的家具或其他用品帶回家中「加工」,賦予新生命;一種父子間的無形默契,也給予謝英士從事環保的能量。
樂在工作 同事親如一家人
「我在辦公室都待到很晚。」聽起來似乎是工作狂或上班族加班時的無奈話語,但眼前的謝英士卻是精神奕奕地說,這兩年跟幾位年輕同事們就像家人一樣,合作的經驗相當愉快,也讓環品會成為他另一個溫暖的家。
謝英士的團隊只有四個人,除了會計,其他三位助理,平均年齡都在二十五歲上下,分別具有外文、都市計畫和企管專長,個個都熱情有活力;「人少,更要強調執行力和創意。」謝英士說,目前環品會獨家開發的碳足跡計算器、水銀行,以及即將推出的用電量計算器等軟體,都來自年輕團隊的發想和努力,也迭獲民眾的好評和企業界的支持。
「與年輕人共事、互相激盪創意,再化為具體行動、鼓勵教育世人,也能維持年輕的心,這就是我生活的動力來源。」髮色已呈「中年白」的謝英士,依舊不改少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