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B型肝炎是國病,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二十五日在北京舉行的亞太區肝臟研究學會年會,發表B肝患者在發病十年內,罹患肝癌的風險預測模式,為全球首見的預測公式。
以陳建仁這個風險預測模式舉例,如一名六十五歲以上男性,肝功能指數≧45、肝炎e抗原陽性、B肝病毒量又大於一百萬的話,他發病十年罹患肝癌的機率超過八成。
台灣大約有三百萬名B肝帶原者,肝癌位居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首位,每年有七千人死於肝硬化,七千人死於肝癌。
陳建仁與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楊懷壹,在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追蹤北縣三芝、竹縣竹東、嘉縣朴子、屏縣高樹、澎湖馬公及湖西等鄉鎮,共三千五百八十四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十年,發現其中一百三十一名罹患肝癌;再以香港和韓國一千五百零五名醫院B肝帶原患者、其中一百一十一名患者得肝癌的資料再度驗證、比對。
陳建仁並據此設計一套公式,方式為輸入其他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毒量、e抗原及肝功能等五大指標,可計算患者在發病十年內,得到肝癌的機率有多少,其準確度可達八成。
他強調,現在臨床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預測,如吸菸、年齡等,也是準確度七成。
對病人來說,套用自己狀況再預測罹癌機率,治療上有何建議
?陳建仁說,臨床上有肝硬化,就一定會用藥,健保給付也有適應症標準,他建議相關醫學會專家能據此討論治療指引,如何時該開始做超音波、用藥,讓患者有所依循。
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簡榮南認為,臨床醫師又多了一個評估指標,有助患者,不過,健保預算有限,可能只能「錢用在刀口上」,對罹癌風險較低的患者可能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