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病患境〉中,已介紹病相、病患生起因緣、病患各種的對治方法,接著說明「應病用藥」的方式:
四、明損益
應用藥方對治病患時,都有損、益、漸、頓的區別。假使用息治病過久,容易讓五臟翻動;若是未即時有翻動現象,疼痛也會漸漸加劇,以至於五臟翻動疼痛。
假使善於調息的人,就會因懂得調息而把病治好,或漸漸減輕病痛直到痊癒為止。如一般生病服湯藥,日積月累,病自然慢慢痊癒。用息(止、氣、假想、觀心、方術)等來治病,也是如此!
運用心力治病的情況,有:(1)因善於用心(利)而病患輕微,很快就會痊癒;(2)善於用心但病患嚴重,病患會慢漫痊癒:(3)不善於用心(鈍)而病患輕微,身體會漸漸有損傷;(4)不善於用心而病患嚴重,身體很快會有損害。假使,不善於用心(鈍)但了解各種觀法,從中也能獲益;但有漸、頓的差別。
世間醫藥,要花費財力及時間,藥多苦澀,難以下嚥,又多禁忌,愛惜生命的人,為了治病而嘗盡苦頭。智顗大師提供病患用氣、息、觀心等來治病,不用花費錢財,但是一般人是不容易相信的,因此提出禪修中用心治病,要獲得利益,必須具備的十法:
一、信:相信此法必能治病。《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珥珥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對止觀治病法門,要有堅強的信心,必能獲益生效。
二、用:隨時常用。不能一曝十寒,時作時輟。相信此止觀治病法門,隨時並常常使用,才能獲益。如「信」而不用,等於不信;「用」而不隨時常用,如鑽木取火,未熱就息滅了,也不會生效。
三、勤:用止觀法門治病,應隨時常用,並且專精不雜,日夜相繼,不休不息,總以「病癒」為目標。
四、常住緣中(恒):緣中,乃指心所緣之境界。就是用細心念念依法在所緣上修而不雜亂。
五、別病因起:因四大、五臟增損得病,或因鬼神所作得病,或因業報得病;必須分別得病因緣,才能對症下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