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發表在國外《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披露,從小目睹父母親暴力相向的孩童,長大後傾向有較多心理健康的問題,甚至有樣學樣也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加害者,值得社會大眾關注。
該研究係由法國國家衛生院及醫學研究院的醫師Christelle Roustit所主持,其和巴黎第六大學的學者合作,針對住在巴黎市區的三千零二十三位成人進行回溯性的調查,目的在探討童年目睹父母親的暴力互動與當事人成年後心理失調間的關連性。
過程中,所有個案均接受到宅的問卷訪談,蒐集的資料內容主要是個人過去成長經歷、有無嘗試過自殺與目前的身心健康狀況,如果有伴侶、小孩者,還會進一步了解其和對方的關係如何。
統計發現,有百分之十六的受訪者坦承在十八歲以前曾目睹父母親之間的暴力表現,且這些人現在有心理失調的機會似乎也較高。
在去除家庭、社會層面等壓力源因子的干擾後,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相對於未曾目睹父母暴力互動者,有該經驗者成年出現憂鬱症狀、婚姻暴力、虐待子女、酒精依賴的風險分別是前者的一點四倍、三倍、五倍與一點七五倍。
值得注意的是,目睹父母暴力互動表現,就算不是拳打腳踢的激烈場景,而只是單純的譏諷、辱罵、嘲笑等口語衝突,上述的結果依然成立。
研究者表示,父母間的婚姻暴力在特定情境下會更加普遍,以該份調查為例,當父母中有人酗酒、失業、患重病,或家庭陷入經濟、居住困境時,比起沒有這些問題者,該現象出現的機會明顯高出了八倍,數字驚人。
由於安全、溫暖的家庭關係與氣氛是孩童人格健全發展所必須,研究者建議,為了下一代的福祉著想,政府對於「高風險家庭」應及早介入,提供適當協助,對於目睹或遭受家暴的孩童給予妥善的心理輔導,以免日後造成更多的社會負擔。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柯俊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