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筆法與墨法的創新
生長在日治時代的陳丁奇(西元1911-1994),幼年時曾受私塾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漢學詩文及隋唐楷法基礎。就讀台南師範(南師)期間,又受日本教師悉心指導,得到有計畫與全面性的書法教育。
他一生博覽群籍,並從日本出版的書法論著中吸取新知;利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整理中國古代重要碑帖,從中得到創作的啟發。
不同於二十世紀中晚期台灣主流的傳統古典書風,陳丁奇重視筆法與墨法的創新,還有實驗性極強的浪漫書風,是他從不同的師授、不斷汲取新知,又反覆臨寫古代書法,求新求變,成就了他在書道上不凡的一生。
《博涉‧奇變‧陳丁奇》一書,圖文並茂,全彩精印;文章以傳記方式呈現,並特闢「各體書法的成就」一節,依篆、隸、草、楷、行、少數字書,及文字畫為次序,說明陳丁奇各體書法的成就。
二、學書背景與書道薪傳
一九一一年,陳丁奇出生於嘉義,父親經營小生意,母親有識字、記帳的能力,父母十分重視教育。小時候,他天天站在自家店門口練字,受到當地文士的注意和指點,奠下北魏、隋唐楷書的根基。
就讀南師時,獲得伊藤喜內等名師的教導。校外參加←本史邑等名書家的函授指導,每周郵寄往返指定作業,練習歷代楷、行、草碑帖,及閱讀書史與書論,兩年後成為南師書法社的創社社長。
一九三二年,陳丁奇從南師畢業後,隨即展開四十年的教職生涯,期間擔任過教師、校長、督學等。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他擔心自己的背景,會被冠上「親日派」的頭銜,所以很少參加外界的活動。不久他被調到偏遠山區,負責學校的督察業務。悲憤之餘,他寫下了〈鬱悶於山地室中〉:
咬緊牙關握管時,硬伸梁骨有誰知,
籠雞有食猶啼苦,九皋鳴鶴亦覺痴。
一九六三年,嘉義女詩人張李德和邀請陳丁奇,擔任玄風館書道部的老師。而當時嘉義師範的校長耿相曾,為培育書法師資,亦禮聘陳丁奇,擔任書法研究社的老師。學生李郁周、林進忠等人,都曾接受他的指導,日後成為名書家。
小學校長退休後,陳丁奇編寫《書道教育概說》,出版玄風《書道》月刊,每一期他都會談論書法理論、技法用筆、書家碑帖等文章,發人深省。
他七十五歲時才首次舉辦書法個展,將超過一甲子的創作公諸於世,五體兼備,筆法獨特、書風矯健,人書俱老,征服了觀者的眼睛。
三、作品求新求變、出奇制勝
楷書是陳丁奇自認寫得最好的書體。從六歲到八十歲,他不斷用心臨摹歷代楷書經典。「題慈恩寺塔」是陳丁奇將方筆為主的楷書,像行書一般書寫,感情投入其間,墨色在乾濕濃淡中變化自然,一改行草書最能表現情感的專利。
受日本人影響極大的他,創作不少現代書藝,如「慎始」二字在筆法、布白和墨法,比傳統書藝更自由,與抽象藝術、平面設計相類似。晚年時,他曾以行書寫下:
一枝禿筆托生涯,汲古探真又索奇,此意如今人不解,殷勤呼我作書師。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他憂心世人認為他只是書法老師,不了解他求新求變、出奇制勝的創作理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