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美關係近期爭執不斷,作為中國的外交智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繼貿易摩擦、谷歌事件、對台軍售、歐巴馬會見達賴後,伊朗核問題和人民幣匯率,將讓上半年的中美關係持續緊張。
日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不顧中方的嚴正交涉會見達賴,金燦榮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儘管難以預測中方除召見美國大使,發表外交抗議外會採取何種具體的應對措施,但同樣迫於中國國內更強的政治壓力,預料中國政府會採取實質性報復行動。
他直言:「總的原則是:既要顯示立場,又不能把兩國關係搞得太差,進行全面對抗。」
金燦榮認為,只有上述六大利空完全釋放後,雙方才會致力於中美關係的改善。中美兩國雖然有各自的政治考量,但他表示,兩國都不願中美關係陷入全面對峙,這是雙方的底線。
他說,這決定了雙方目前儘管在一系列事件中態度強硬,但都「留有餘地」。如:歐巴馬沒有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會見達賴,而是在地圖室,且會面不對媒體公開。中方儘管在對台軍售問題上採取了強硬的制裁性措施,但還是允許尼米茲號航母訪港。
對於中國的反制措施,金燦榮認為,一方面中國國力更加強大,手中可打的牌比過去多了,而且中美力量比過去有所均衡,中國的自信心有所增強。同時,就中國國內的政治壓力來說,卻比過去要強大得多,這使得政府在決策過程中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有所下降。
他表示,首先是部門間政治的影響,比如在達賴問題上,外交部的表態相對溫和,統戰部的措辭就更加強硬;其次是利益集團政治的影響,比如在伊朗問題上,中國需要伊朗的石油,出口也需要美國的市場;第三是網友的政治影響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