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遠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國西域兒童學些什麼,他們的家庭作業本上都寫了些什麼?新疆文物考古專家在吐魯番盆地的一項最新發現,解開了這個謎。
這件被稱為《唐西州習字殘片》的出土文物,是一張廢棄的公文文書,在這張廢棄公文的背後,赫然可見習文練字的墨跡。這件習字帖很像現代小學生的家庭作業:逐字練習,每個字都寫三遍。
新疆多名專家攜手,利用習字帖殘片上不多的漢字和一個姓名,檢索典籍後,還原了當年場景:一名西域兒童手持毛筆,在一張廢棄的公文紙片上,逐字臨摹南朝時一位名叫岑德潤的詩人的五言詩《詠魚》。
新疆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玉麒說:「這是一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文物,它突破了中國古代『紙壽千年』的限制,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一個奇蹟。」
朱玉麒說,這一古代西域兒童的「家庭作業本」表明,早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國南方文化就在吐魯番盆地流傳,他表示:「這件文書上的每處墨跡,對研究吐魯番文明多樣性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都有深刻價值。」
吐魯番是中國古代西域重鎮,至今還存有交河故城、高昌古城遺址,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形成吐魯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共榮共存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