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文讀者來說,劉墉這名字幾乎已成為勵志書籍市場的領導品牌,數十本著作,陪伴讀者走過青澀歲月。劉墉甚至領著兒子劉軒走進自己書中,不按牌理出牌的父子互動,一大一小,相互砥磨稜角,儼然成為另類親子互動指南。
當年老愛和父親抬槓的劉軒,已走過「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如今是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他為了汲取更多人生體驗,暫時休學回到台灣,浸淫在自己熱愛的音樂領域,並以「DJ SL(軒.劉的縮寫)」在時髦酒吧與電音派對中闖出名號。
三、四年前,劉軒從阿拉斯加寄了碩士證書回紐約給父母,讓快遞送上他的決心:他將脫離「培養皿」般的校園,進到世界學堂上人生課程。最記掛他博士學位尚未到手的,是父親劉墉。
曾在台灣當主播、得過金鐘獎、又畫國畫的劉墉說,是兒子讓他不斷修正價值觀。他看清自己內心矛盾,道德與世俗價值還在拉扯,但永遠勇於跟兒子道歉:「兒子有理,老子也要低頭」,更何況,這兒子「不就是當年自己的翻版嗎」?
「四歲到六歲,是我的父親崇拜期,老爸那時是中視主播。我上光復國小,父親節得表演自己的父親,我用紙箱套在頭上,正面挖個四方大洞露出臉來,上電視就是這樣的。」劉軒說。後來爸爸先到美國,兩年後再接全家過去。六到八歲,突然看不到爸爸,只有信和禮物,這影響很大,再見到他,變得非常怕他,得重新適應父親對兒子的感情。
在劉墉眼裏,兒子真的很愛比賽:「什麼都要比。連衛生紙的捲軸都一根根拿來擺好,當成保齡球瓶,再用網球丟過去撂倒。輸了要給錢,我贏的錢都放奶奶那兒。」兒子其實和爸爸也有很多衝突:「記得我十三歲吧,我中文功課沒做完,朋友過來找我,爸爸不讓我出去,我們大吵,他發脾氣,把鞋砰地丟到大門上!我也很氣,但下一秒,我可以打開大門,馬上換笑臉對朋友說,Sorry,我不能出去了。」
劉墉自己也檢討,再也不會這樣發脾氣,過去的脾氣是大了點。「但兒子不知道,他離家上大學後,我變得不一樣了;被小他十六歲的妹妹磨得沒脾氣,現在的我,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