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拍出《甘地傳》一樣的經典作品,說不定可以化解兩岸的世紀情結。 ──弦
公認為當今華人文壇大詩人的弦,被馬英九總統點到一九六○年代時演過《國父傳》。他聽聞台灣打算在建國百年籌拍《國父傳》,期許二十一世紀拍出來的《國父傳》必須是藝術品,而不是再為政治服務的宣傳品。
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重要,這也是我仍寫下去的原因。 ──克婁代
法國中生代知名作家克婁代,在台北書展與讀者座談,談到作品中刻畫戰爭的影響與生命的複雜情境,他認為「真相,可是會斬斷雙手,並留下永遠難以與之共存的傷口」,而從童年開始便不斷哀傷追問為什麼有戰爭。
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卻能透過留下來的資料,看見過去發生的事,司馬光寫於北宋中期的《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歷史之書。 ──張元開
台大歷史系教授張元開在台北書展導讀《資治通鑑》,建議讀此書要先讀胡三省的《資治通鑑廣注》,因為那是引導我們進入歷史世界的路標,追尋著他的注,就能看到精彩的歷史畫面。
大學生活應是豐富多彩,而吃苦和磨練就是其中一道重要色彩,步行回家,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第一步。 ──江文龍
湖南十九歲大學生江文龍,與二十歲的老鄉張凌輝結伴,以七天七夜徒步四百公里,從長沙走回老家永州,以此鍛鍊意志和毅力。
我們花時間畫自己的傷口,某種層面也是在治療自己以前的舊傷。在治好自己的時候,也順便治好有同樣傷痛的人。 ──鈕承澤
阮經天憶述在拍攝影片《艋舺》時,有一場需要痛哭的戲,試了多次仍無法使導演鈕承澤滿意,導演便以兩人昔日徬徨失落的經歷,激勵他將戲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