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挺過金融危機並獲得國際汽車霸主地位的豐田汽車,去年在全球市場連著九次召回特定車種之後,近日又展開大規模的召回活動,總數量甚至已經超過去年一年銷售出的業務量。這樣的危機,不僅讓豐田汽車得花費龐大修護費用,日後重建商譽的努力更是筆可觀的開銷。打擊面遍及的不僅是單一企業,還是日本民族的自信。
事實上,包括本田汽車也在全球緊急召回六十餘萬輛車,夏普電器召回百萬台冰箱以及日航的破產事件,都讓原先以「品質與安全」著稱的「日本製造」 商品蒙上陰影。
因應全球化競爭所採取的成本降低及海外生產策略,著實令過去的品質信賴感產生動搖。連日本國內銷售的產品,都因為安全問題被召回的數量,光是去年就比三年前增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對於產品危機所引發的美國勞工抗議,日本媒體則是意有所指的認為是「政治因素」參雜其中。主流媒體認為,隨著秋季美國國會期中選舉的逼近,豐田品質問題極有可能演變成政治議題,甚至會出現反日情緒下的不理性欺壓行為。媒體也將此事件視為上世紀美日貿易關係緊張的重演,並且是對日本企業的敵視行為。
日本品質神話在豐田事件上出現了頹倒的可能,單一企業名譽掃地可能只是一個前兆。豐田是否會成為「實體經濟的雷曼」,是更值得國際關注的焦點。為了擁有超越同業的國際領導地位,豐田犧牲本該堅持的品質,但是看不到的地方,日本企業在競爭下還犧牲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