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藥應遵照醫囑,不可任意加減劑量或自行停藥。唐郡威攝
國內藥師公會與縣市衛生局曾發動幾波藥品回收活動,鼓勵民眾回收家中過期、變質及剩餘的藥品,結果果然「滿載而歸」,台北市聯合醫院藥劑部主任陳立奇也發現,醫院內回收的藥品仍以處方藥居多,反映出民眾的三大不良用藥習慣,導致剩藥這麼多:民眾沒有按照醫囑定時服用、醫師重複開藥、民眾有存放藥品的錯誤觀念。
藥師公會全聯會於民國九十七年辦理家庭用藥檢查活動,聯合社區藥局設置藥品回收箱,一天湧進兩百公斤的藥量,總計三個月內回收了三千公斤的藥品,統計發現,以治療上呼吸道疾病的感冒藥最多,其他依序是胃腸藥、心血管用藥、中樞及周邊神經用藥以及皮膚藥、眼藥。
去年台南市藥師公會與衛生局辦理回收過期藥品,三個月也多達二十萬顆藥品,足足可裝滿一牛車,分類發現這些過期藥品,以心血管用藥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胃腸藥。
陳立奇表示,通常醫師處方患者須吃幾天藥,才算完成一個療程,但民眾可能感覺好轉後就自行停藥,或等不及療程結束,吃一、兩天還沒好,就急著找別家醫院再看診,因此手上總有許多剩藥。
有多重慢性病患者往往是剩藥的大宗。陳立奇指出,除了源自各專科之間可能有聯繫上的盲點,也可能肇因於患者跑多家醫院看診,看診的醫師只能就當科的處置來用藥,的確可能有重覆開藥的情形;此外,如果沒有藥師檢視出重複開藥,也意味患者會食入大量藥物,過量可能導致身體不適,又增加就醫次數,形成另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則是民眾的錯誤觀念,有些人明知道不需要吃這麼多藥,但還是習慣要醫師多開,認為「擺著比較心安」,結果這些藥物最後不是民眾吃了,而是被家中抽屜「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