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學測自然科中的生物和地科是自然組和社會組學生都想搶分的科目,補教老師表示,尤其是社會組學生,絕不要放棄。考前衝刺方面,老師建議考生,掌握圖表、考古題以及時事的「黃金三角」,並融會貫通,即可放心應考。
生物補教老師黃偉表示,學測考試範圍包括高一基礎生物和高二生物,以往學測考試都以高一內容為主,高二為輔,以去年生物試題二十題來分配,高二只有三題,高一生物是準備重點,一定要熟讀。
黃偉說,去年考的九十五課綱新教材,高一生物和以往不同,除生態,還加入細胞學及生物多樣性,但重點還是在生態,去年細胞學和生物多樣性只考六題,但今年是第二年,可能會增加。
在時事方面,黃偉表示,因新流感議題延續的是否注射疫苗問題,牽涉到免疫,病毒方面要好好了解。
他說,做考古題非常重要,要把歷屆題目全部做一遍,除了要熟悉題型,例如圖表、資料判斷等,都要弄懂。生物並不難,要結合時事、生活化和圖形化,要養成看圖判斷結果的習慣。
考生也應熟讀課本,利用複習時融會貫通,黃偉表示,生物不但可能跨章節,甚至跨科,最可能和化學科一起考。
地球科學部分,補教老師張含淳表示,近年地科出題重理解、較靈活,但並不難,答題時若碰到看不懂的題目,應多讀兩篇,找出關鍵字答題,並避開題目陷阱。
他說,地科考題日趨生活化,考生要注意時事,之前哥本哈根峰會達成要逐年減碳共識,節能減碳議題延續京都議定書,因此大氣變遷、聖嬰現象、酸雨等議題要注意。
去年八八水災帶來很大影響,包括山崩、土石流等成因、後果等,考生都應了解;台灣位於地震帶,地震相關問題也不能忽略。
張含淳指出,近年天氣考題出現機率高,要會看天氣圖,並了解雨量分布及地形等;天文方面,流星雨、日月食等也要注意,讀熟課本和做歷屆考古題絕不可少。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