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merica=G2 中美怪獸
這次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由於中國和美國從中作梗,未能訂出具體減排目標,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點明,美中其實是在演戲,兩國都面臨國內壓力,只有這麼一吵,讓會議破局,各自回國後才能把責任推給對方,使自己有台階下。《明鏡周刊》還創造「中美國」(Chimerica)這個新字,認為是中美聯手搞垮哥本哈根峰會。Chimerica是把中國(China)與美國(America)兩大強國結合為「中美國」,相當於G2(中美兩大強權)。再仔細推敲,這個字和希臘神話中獅頭羊身蛇尾的怪獸Chimera音近形似,暗諷中美兩國有如怪獸,橫行世界之意,或可譯「中美怪獸」,稱得上是2009年流行新辭彙。《明鏡周刊》更直指Chimerica對抗其他190國(G2對抗G190),才會導致氣候峰會狼狽收場;強調若要解除危機,必須打破「中美聯手」。
Wordnik.com線上辭典總編輯巴瑞特(Grant Barrett)日前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全球經濟不景氣,金融海嘯後創造不少新字,其中Chimerica最早由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弗格森提出,又稱「中美互補」,描述全球化後兩國奇特的經濟角色。像美國就是典型「過度消費」,需要大量「外供」;中國則是典型「超低消費」,需要大量「外需」,兩國關係糾結,對全球經濟舉足輕重。哥本哈根峰會自始即不被看好,但如此狼狽收場,恐非意外,而是刻意設局。其中,又以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前兩名中國和美國,嫌疑最大。
carbon finance碳交易
哥本哈根會議為拯救地球,商討各國應削減多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該承擔的責任。要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兩個做法,一是「減排」、一是「碳交易」。
「碳交易」(carbon finance)源自1997年簽署的「京都議定書」。38個已開發國家簽約承諾減排,在2012年議定書效期屆滿時,碳排放量必須比2004年減少8%,屆時若達不到目標,也可彼此買賣「碳權」,甲國多達成的減排目標,賣給未達成目標的乙國。這也成為碳交易的法源依據,「碳權」也成了新的資產形態。
碳交易有兩種方式,一種稱為「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這38國除了自己努力減碳,也可以帶技術、資金到開發中國家幫助減碳,例如德國到中國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等「乾淨能源」,減少對燃燒石油、煤等火力發電的依賴;如果一年能幫助中國減少一百萬噸碳排放,德國和中國可各擁一半碳權。這可及早把乾淨能源的技術引進開發中國家,加速減碳,也實踐地球村公民彼此互助的精神。第二種碳交易方式,是把碳權視為股票的有價商品,訂出價格到公開市場買賣。但碳既是壞東西,買來買去,達不到減碳目標,買碳權只能消除汙染環境的罪惡感,因此被環保人士諷刺是「環境贖罪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