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棺材說」既是抗議,也是討債,更是算總帳,展現語言修辭的十足力道。──張小虹
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代表故意表示「聽力不好」,誤把英文的「咖啡」(coffee)聽成棺材(coffin),直嘆發達國家預計撥付發展中國家的一百億美元資助太少,每人平均分不到兩塊錢美金,連買杯咖啡都不夠,更遑論買棺材。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撰文,指出「咖啡棺材說」帶出近百年來西方帝國殖民主義的燒殺擄掠,是當代難得一見的「跨語際實踐」。
洋人只懂中國功夫,希望透過電影,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的風骨氣節。──吳宇森
電影導演吳宇森希望用電影搭起中外溝通橋樑,他以「正義感」為例,指出西方要求生存不求死,中華民族則認為「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言語交代不了的事情,電影可以。
念不念書,絕對和職棒簽賭有關係。──江政泉、康立群
台中向上青少棒隊是少數重視球員功課的球隊,教練江政泉、康立群相信,球員的品質要從根救起,念書是打球之外讓球員有機會學習謀生能力,更是訓練判斷是非的方法。
人們需要英雄,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可以有多少選擇。──楊照
新聞工作者楊照認為,現在是一個沒有英雄跟英雄崇拜、只剩下偶像崇拜的時代。如果生命中真的有一個英雄,他永遠都會是一個召喚、一個挑戰,讓人必須尾隨著他,活出自己的生命意義。
書不怕被翻,就怕沒人看。──吳威德
十年前被朋友問了一句「你們恆春怎麼連家書局都沒有?」使吳威德決心不計成本在老家打造一間高質感的書局。他相信在家鄉開書局是「做功德」,所賣的書全部任人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