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大學教授陳啟光 研究詐騙議題 獲《管理學報》「最佳論文獎」
【本報台北訊】因家人曾受到詐騙集團所害,元智大學教授陳啟光三、四年前研究被詐騙的議題,訪談十八名曾受騙民眾,發現被騙者可能因為資訊一致性與選擇性相信被騙,並歸納預防程序,對民眾和政府提出建議,論文今年獲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出版的期刊《管理學報》評選為最具貢獻,及獲頒「最佳論文獎」。
五年前陳啟光父親剛過世,姊姊忙於處理醫藥費問題,接到佯稱建保局的退費電話,不疑有詐,按照指示匯款九萬多元,後來才發現遭到詐騙。陳啟光認為,電話詐騙已經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他開始與一六五防詐騙專線合作,追蹤分析遭詐騙個案是否有蛛絲馬跡可循。
「有位媽媽才剛幫小孩處理完三十萬元卡債,又接到歹徒佯稱綁架小孩的電話,要求匯款保人。」陳啟光表示,這樣的情境模式就很容易成功,媽媽會誤以為孩子又闖禍了,立即匯款讓詐騙得逞。上千通詐騙電話中,只要有一、兩通剛好碰到受害者有類似經驗,成功機率就會很高。
他舉例,民眾若剛好碰到信用卡公司確認盜刷問題,正巧又接到電話詐騙以信用卡為情境,就很有可能受騙,讓當事人以為類似狀況再度發生。
陳啟光建議,民眾要養成良好的「決策習慣」。碰到跟匯錢有關問題,要不厭其煩的向銀行做確認動作,再決定這筆錢要不要付,為自己爭取時間跟空間,減少被詐騙的機率。
例如接到恐嚇電話先確認是否屬實;信用卡詐騙要先跟發卡銀行確認;中獎詐騙也不會要求中獎人先付款等。確實做好查證,不管歹徒手法如何推陳出新,都可避免詐騙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