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院管理講習會期間,法師們透過分組座談,彼此分享弘法心得。人間社記者黃詩貽攝
【人間社記者賴台生、王玉琳大樹報導】台灣目前雖佛教盛極一時,但依然存在僧伽教育、寺產管理、寺務行政管理等問題。佛光山開山寮特別助理慈惠法師以「寺廟憂患意識」為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則為大眾講授「從寺院到社會」,讓宗教界人士獲益良多。
慈惠法師針對出家眾減少、寺產管理、納骨塔、都市道場管理等問題,指出面對困境,佛教界不能坐以待斃,只要秉持「慈悲沒有敵人;智慧沒有煩惱」的理念,找出問題所在,存著「有佛法就有辦法」的信念集思廣益,所有問題一定能迎刃而解。
「走出去,才能見到陽光、見到外面的世界。」慈容法師開宗明義的點出,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隨即走遍印度,把佛法傳遍整個印度,因此佛教、出家人更要走出去開展自己、開發自己的心胸。
「清明以後的佛教,轉變為以經懺為職業、以香火為收入的佛教,失去了教化世間的力量。」慈容法師感慨的說,四、五十年前的台灣,佛教也一度被視為消極的宗教。他認為要永續佛教發展,教育才是根本,寺院道場要成為社會大眾精神上的法身慧命之家。
慈容法師表示,弘法人才日漸短少是所有宗教的共同隱憂,因此每一位出家人都是寶,也希望大家更要服務奉獻,把歡喜、快樂和能量布滿人間。
最後與會人士向佛光山建議,在北中南三區分別舉辦相關講習,針對相關議題做更專業性的研習,讓僧團更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