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 又名慈菇、芽菇、燕尾草、白地栗等,是澤瀉科慈姑屬的多年生草本開花植物。原產自中國,南北各省都有栽種,至今發現的品種約有二十餘種,已遍布全球各地。
茨菰葉形奇特,適應能力強,可做水邊的綠化材料,也可做為盆栽觀賞;其肉質球莖可食,大者如杏,小者如栗,先把表皮剝去,即露出白生生的嫩肉,用水洗乾淨,可以清煮,可以炒食,也可以紅燒,風味獨特。
含有豐富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的茨菰,適於長期貯存,曾被稱為「救荒本草」。中醫學認為它性味甘平,微寒,有活血、通便、生津潤肺、補中益氣、敗火消炎、治療癆傷咳喘功效。不過,因有滑胎作用,婦女在娠期和產後不宜服用。
文人雅士中,寫茨菰出名的要算是唐代詩人張潮,他寫〈江南行〉:「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猶未還。妾夢不離江水上,人傳郎在鳳凰山。」
西灣在今江蘇省揚州市瓜鎮附近。此詩開頭表示別離和相思之苦,茨菰葉爛指冬季,蓮子花開則是夏季;原來男方在去冬便離開她,到今夏未歸,叫她思念不已。
宋朝陳與義〈盆池〉中:「三尺清池窗外開,茨菰葉底戲魚回。」有如一幅水墨畫。陸游也喜愛茨菰:「掘得慈姑炊正熟,一杯苦勸護寒歸。」
但在以下的這些詩句裡,茨菰給人的印像就比較孤獨寂寞了:宋代楊萬里作〈憩懷古堂〉:「茨菰無暑性,芙蕖有涼姿。」孫承宗寫「野水茨菰花,西灣春復老」;楊長儒也寫出「恰恨山中窮到骨,茨菰也遣入詩囊。」讓人讀來感覺茨菰是多麼落寞、貧賤,棲身野水郊外。
小小茨菰,讓人產生無限想像,這也倒是文學史上的一道風景呀。